劉詩瑤
日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選工作正式啟動。中國科學院增選指南明確規定,“著重推薦長期奮戰在科研一線的科研人員。堅決破除‘四唯’,打破論資排輩,不以人才‘帽子’為依據。”突出學術導向,把好院士隊伍“入門關口”,近年來,院士制度不斷完善,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導向,凝聚了更多優秀人才為科技事業發展再立新功。人才是第一資源。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
如何圍繞科技發展規律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動態調整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機制,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是我國建設教育強國面臨的重要時代課題。最近,教育部更新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增列29種新專業。例如,在服務國家戰略方面,增設了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健康與醫療保障等專業;面向科技發展前沿,增設了智能分子工程、時空信息工程等專業;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增設了國際郵輪管理、航空運動等專業。同時,聚焦人工智能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增設人工智能教育、智能視聽工程等專業。精準培育人才,增強了高等教育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
培養人才,播種科學夢想,要從娃娃抓起。今年“五一”假期,最熱門的“景點”之一當數各地頗具特色的科技館。中國科技館推出“勞動創造未來,科技點亮生活”主題系列科普活動;剛剛開放的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館“魅力冰雪”新展區,平均每天迎來1萬名游客;湖北省科技館的“科學小百科”每天舉辦4場,用流動小推車的形式帶領孩子們探究科學奧秘……這些活動形式新穎,互動性強,孩子在參與探索中,科學的種子會在心中悄然萌芽。
優秀人才也需要不斷被激勵,近段時間,多項關于國家優秀人才的重要表彰出臺。“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公布的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2025年度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中,不少就是科技工作者。
越來越好的科技創新氛圍,極大激發了廣大科技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全國重點實驗室李一博教授團隊最近新發現一種讓水稻“不怕熱”的關鍵基因,并解析了其調控水稻耐高溫的機制;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為哈爾濱工程大學研制的串列加速器系統通過驗收,這是國內首臺套商品化串列加速器,標志著我國實現串列加速器的完全自主可控……千行百業,高水平人才圍繞國家戰略、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等嘔心瀝血、拼搏奉獻。
牢牢把握人才這個第一資源,在選才、育才、用才上持續下功夫,進一步釋放人才活力,將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2日 19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