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的漫漫長路上,家長們對于孩子智力與情商發展的探索從未停止。很多家長秉持這樣一種觀點,覺得孩子聰不聰明,完全取決于遺傳基因。也有一部分家長堅信,只要早早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鋼琴、跳舞、畫畫、編程一個不落,同時在營養物質上也毫不吝嗇 —— 總之 “砸錢又砸時間”,孩子就能走上人生巔峰。然而,有一項研究成果或許會讓大家耳目一新:孩子未來的聰明程度以及情商高低,和 “誰帶他長大” 有著緊密的聯系。那么,究竟誰帶大的孩子會更聰明呢?研究表明,這個人帶娃,能讓孩子大腦聰慧、情商出眾。
提及帶娃,許多媽媽會不假思索地認為:“孩子當然是媽媽帶好啊?!?畢竟,日常生活中,白天照料孩子、晚上哄睡,甚至半夜還要掙扎著起來喂奶的,可不就是媽媽嘛。難道還能指望爸爸?讓爸爸帶娃,狀況百出,襪子穿反、書包拿錯、輔食亂喂,媽媽見了,瞬間血壓飆升,恨不能立刻接手。
但你可能想不到,這位總被媽媽覺得 “不靠譜” 的爸爸,實則是激發孩子大腦和情商的 “隱藏高手”。劍橋大學的研究發現,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如果爸爸能更多地參與照顧,孩子在語言、邏輯思維、空間感知等方面的能力會顯著增強。還有一項歷經 10 年的追蹤調查顯示:那些從小有爸爸陪伴、參與育兒過程的孩子,步入青春期后,在人際交往、情緒管理以及抗壓能力等方面,表現得更為出色。由此可見,爸爸絕非 “輔助帶娃人員”,而是對孩子未來發展方向有著關鍵影響的重要力量。
別看爸爸平日里像個大孩子,但在孩子成長這件大事上,他的 “隨性” 與 “不羈”,恰恰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教育方式。最常見的,像爸爸熱衷的 “拋高高” 游戲,媽媽看得膽戰心驚,孩子卻笑得開懷。還有那些追跑打鬧、假裝打怪獸、摔跤扭打的 “混戰游戲”。媽媽眼中這是在搗亂搞破壞,實際上,這些游戲能鍛煉孩子的協調力、空間感以及反應速度。這種 “動靜結合” 的身體互動,對孩子大腦發育益處多多,能激活多個區域協同運作,比單純坐著看繪本更能刺激思維。而且在爸爸這種 “放飛式” 陪伴下,孩子的膽量、判斷力以及身體控制力都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
媽媽帶娃,孩子摔倒了,往往是 “摔了別動,我來抱你”;爸爸帶娃,則是 “摔了?站起來試試還能不能跳!” 別小瞧這細微差別,長此以往,孩子會在 “爸爸式引導” 下,變得愈發敢于嘗試、不怕失敗,挫折容忍度也更高。
還有一點常被大家忽視:爸爸普遍比媽媽更理智、淡定,不易情緒化。孩子犯錯時,爸爸的反應通常是 “怎么回事?我們一起看看”,而非立刻情緒上頭。長期在這種冷靜、理性的氛圍中成長,孩子自然更容易學會控制情緒、處理沖突。
有些媽媽看到這兒,可能已經皺起眉頭:“說得輕松,我家那位根本就不帶娃?!?的確,不少家庭都存在一個 “消失的爸爸”。每次媽媽說 “來,你帶下孩子”,爸爸總有一套熟練的 “推諉話術”:“你比我有經驗,我怕弄不好?!薄澳銕У猛玫难剑僬f孩子跟你更親。”“我真不知道要做什么,我一帶他就哭?!?為什么爸爸不愿意帶娃呢?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傳統觀念認為 “男人賺錢養家,女人負責帶娃”。尤其是在一些觀念較為落后的地區,或者受長輩觀念影響較深的家庭里,爸爸一旦出手帶娃,甚至會被調侃 “像女人一樣天天在家”。這種 “性別角色分工”,讓許多男人在潛意識里將帶娃排除在自己的職責范圍之外,心安理得地當起甩手掌柜。
再看看媽媽這邊,很多媽媽從一開始就習慣 “全包式育兒”:孩子的吃喝拉撒、作息安排、輔食花樣、早教路線,全部一手掌控。于是當爸爸一旦插手,就狀況頻出,孩子水瓶忘拿了、褲子穿反了、鞋子穿錯了,媽媽忍不住發火:“我就知道你不靠譜!” 爸爸這時心里會想:“行吧,你厲害,你來,我不摻和?!?久而久之,爸爸就真的 “不會帶娃” 了。最終結果就是,媽媽越來越疲憊,爸爸越來越清閑。
怎樣才能讓爸爸真正 “參與” 到育兒中來呢?首先,任務分配要具體,別說 “你幫我帶一下” 。當你說 “幫我帶會兒孩子”,在爸爸聽來,可能就是看著孩子別出事就行。但如果你換個說法:“你等會負責幫他洗澡、穿睡衣、講完兩個繪本”,這樣就立刻明確了責任范圍,爸爸的執行力也能直線上升。
其次,設立 “爸爸專屬時間”。比如規定每周六為 “爸爸帶娃時間”,去哪兒、玩什么、怎么安排,都交給爸爸決定。剛開始可能會有些磕磕絆絆,但時間久了,孩子會滿心期待,爸爸也能從中找到自信和成就感。說不定媽媽還能趁機約閨蜜逛街、做美容,好好放松一下自己。
最后,媽媽學會 “閉眼放手”,別盯太緊。這一點尤為重要!很多媽媽不是不讓爸爸帶娃,而是爸爸一帶娃,自己就忍不住 “在線監工”:“襪子穿反了!”“這湯太燙!”“你怎么又讓他看那么久電視?” 如此一來,爸爸會產生挫敗感,孩子也會覺得 “爸爸啥都不行”。所以媽媽要放手讓爸爸帶娃,不要期望爸爸 “帶得像媽媽一樣好”,爸爸有自己獨特的帶娃風格。哪怕一開始不那么順利,也比爸爸一輩子當 “甩手掌柜” 強得多。
一個完整的親子關系,需要 “母愛帶來安全,父愛帶來邊界”。爸爸不是育兒的輔助角色,更不是 “臨時工”,他是孩子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所以,媽媽們不妨放下 “我來就行” 的執念,讓爸爸真正參與到育兒中來。即便爸爸的方式與媽媽不同,即便過程并不完美,但你會驚喜地發現,孩子成長的畫面從此變得更加完整,孩子也能在父母共同的關愛與引導下,擁有更健全的人格和更美好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