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蘇北老家板浦,是一座古韻悠悠的古鎮(zhèn),它不僅承載著兩千余年的歷史滄桑,更孕育了地域獨(dú)具魅力的飲食文化。而板浦民謠,宛如一條靈動的線索,將古鎮(zhèn)的美食記憶串聯(lián)起來,生動地展現(xiàn)了板浦飲食文化的獨(dú)特韻味。
“穿海州,吃板浦,南城古財主”,這句流傳甚廣的民謠,寥寥數(shù)筆,細(xì)細(xì)數(shù)來,短短十一個字,寫盡了板浦飲食文化輝煌歷史。板浦,這座因鹽業(yè)而繁榮的古鎮(zhèn),自明清時期便成為全國四大鹽場之一,明朝設(shè)有鹽課司,清朝又有漕運(yùn)署,商賈云集,人煙繁華,盛極一時,享有“淮北鹽都”“小上海”的美譽(yù)。
清晨,還在睡夢中的小鎮(zhèn)板浦,可以說,是被民謠喚醒的。“汪恕有滴醋,香飄滿鹽都。涼拌添風(fēng)味,佳肴不可無。”伴隨著第一縷晨光,老字號汪醋巷醋坊的汪姓匠人開始忙碌了。板浦滴醋的釀造技藝傳承三百多年,從精選顆粒飽滿的高粱、大麥、小麥、豌豆、等原料,經(jīng)過蒸煮、發(fā)酵、淋制等二十多道工序。醋色如琥珀,酸味醇厚綿長。匠人將對品質(zhì)的追求融入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就像民謠里唱得那樣,這滴醋早已成為板浦美食的靈魂。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汪恕有滴醋,醇香濃郁,一滴入喉,回味無窮。板浦人一日不可無醋,醋是板浦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煙火底色。
板浦飲食文化還在民謠中實現(xiàn)了破圈傳播。“汪恕有醋香千里,乾隆嘗后夸第一”,將民間傳說與美食相結(jié)合,讓小小的不起眼的醋訪聞名遐邇。
清代大文人兼美食家袁枚先生在《隨園食單》一書中也對其大加贊賞,稱“以板浦醋為第一,浦口醋次之”。醋,無疑是板浦飲食文化的一張閃亮名片,無論是制作糖醋里脊、蘸餃子,還是冷拌各種小菜,都能增添獨(dú)特的風(fēng)味。
“黃四麻香腸,味美名氣揚(yáng)。肥瘦黃金比,風(fēng)干歲月長。”每到天寒地凍的臘月時節(jié),板浦人家的屋檐下、陽臺、老墻、走廊,滿滿當(dāng)當(dāng),掛滿了色澤誘人的香腸。香腸的那種氣勢,稱得上,氣壯山河,蕩氣回腸。凜冽的冬風(fēng)一吹,空氣中都彌漫著咸香。從選料、腌制到晾曬,每一個步驟都凝聚著板浦人的匠心。成品香腸,清香滿屋,蒸煮后,用刀切成細(xì)片,油亮亮的,更是香氣四溢四溢。口感極美,越嚼越香,回味悠長。
民謠傳唱間,仿佛看見板浦人家,圍坐在一起,吃著大米飯,就著香腸,閑話家常的溫馨場景。
板浦民謠里,最尋常不過的食物也能唱出萬般滋味。“豆丹上桌客忘歸,軟嫩鮮香入心扉。”這道讓許多外地人談蟲色變的“蘇北奇珍,”卻是板浦人餐桌上,每天必有的寵兒。豆丹食法多樣,花樣百出,令人眼花繚亂,可燒、可油炸、可制湯、可燉,烹調(diào)后的豆丹肉質(zhì)鮮嫩,無論佐酒還是就飯,都是人間妙品。
板浦民謠里深藏著最地道的小吃密碼。最動人的,仍然是涼粉攤的吆喝聲被編進(jìn)民謠:“李小飛的滑,錢小胖的筋,一勺蒜泥半勺醋,神仙吃了也銷魂。”這種以山芋粉、豌豆粉原料熬制的涼粉,經(jīng)匠人精心反復(fù)熬制,變得韌勁十足。涼粉攤前,總是人頭攢動,攤主手起刀落,將涼粉或切成塊,或刨成條,然后調(diào)入各種作料,再撒上翠綠的香菜,食客們蹲在街邊,用竹簽挑起涼粉,“哧溜”一聲吸進(jìn)嘴里,涼粉爽滑,若想吃辣,再放點(diǎn)辣子,吃得酣暢淋漓,滿頭大汗,齜牙咧嘴。
在板浦,就連巷頭民間小吃都被賦予詩意的傳唱。“張二油端子,金黃酥脆響,蘿卜絲兒賽蜜糖”,描繪出油炸蘿卜絲餅的誘人模樣。
板浦民謠這些鐫刻在美食中的文化密碼,終將隨著世代的傳唱,成為永不褪色的精神印記,在時光的長河中熠熠生輝,生生不息,永遠(yuǎn)鮮活!
作者簡介:潘友國,土生土長連云港板浦人。喜歡讀書、寫作。偶爾獲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