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市民對槐花蜜、槐花包子等情有獨鐘,殊不知,這洋槐樹,也就是刺槐,就是一百多年前從德國引入青島,經試植成功后而廣泛傳向全國各地的。也可以說,中國刺槐的歷史與青島有著重要的關聯。
每年的五月,青島就會迎來“槐花季”,走在城市的街頭,或是各大山頭公園登高游覽,不時會有沁人的花香撲面而來,那就是槐花的香味,淡淡的,甜甜的。
不管是做為童年的回憶,還是美味的誘惑,在這個季節,島城人也總是喜歡吃上一點槐花。槐花不但好吃,,還有涼血止血、清肝瀉熱、治高血壓、解酒的功效,,可謂老少皆宜。
如今,除了一直以來備受人們青睞的槐花蜜,每年槐花季,鮮美的槐花也被加工成多種美食成為一種特色,槐花包子、槐花餃子、槐花餅、槐花炒雞蛋、蒸、炒、涼拌,花樣真不少,這些不僅是當季農家宴的首選,也成了許多市民家里的美味。百余年前引入青島的刺槐,那些每年盛開的槐花,已成為這座城市一道特別的盤中美餐。
說起刺槐的歷史,它在我國的種植歷史,其實僅有一百多年。以前是沒有刺槐的,只有槐樹,俗稱“家槐”、“國槐”。國槐與刺槐,除了刺槐枝條上有刺外(不過刺槐的品種中亦由無刺槐),最大的區別,一是刺槐花開在4、5月間,國槐則開于7、8月的盛夏。還有一點就是我們身邊的刺槐開花可以食用,而國槐的花是不能吃的。
科普刺槐,有如下介紹:
“刺槐,原產北美,現歐、亞各國廣泛栽培。19世紀末先在中國青島引種,后漸擴大栽培,目前已遍布全國各地,尤以黃、淮流域最常見,多植于平原及低山丘陵。”
“ (變種、變型)無刺槐:樹冠開擴,樹形帚狀,高3米至10米,枝條硬挺而無托葉刺。中國在青島首先發現,用作庭蔭樹和行道樹。”
刺槐又被稱為洋槐,無疑是說從外國引進的,這其中以青島地區記載為最早。因此刺槐,又稱外國槐、洋槐樹、鬼子槐等。青島人也有叫它“琴樹”、“德國槐”,也有老青島稱“卡其樹”,就是刺槐德語發音。因此,青島也有了“洋槐半島”、“綠槐半島”之稱。
那么,“刺槐”到底是怎樣進入中國的呢?
1897年德國侵占青島,開始了長達17年的殖民統治,青島由此進入了殖民化與城市化的雙重發展軌道。為加強其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建立了一個城市化的德式建筑體系,青島形成了城市初始風貌。
在城市規劃的同時,德國人也開始了青島的市政綠化史。德人向來重視林政,他們認為青島尤其應該重視植樹造林,因為青島地處丘陵,河流眾多,如果缺乏植被,每年雨水沖刷下的泥沙碎石終有一天會導致膠州灣泥沙淤積。
《膠澳發展備忘錄》曾有記載,“對因亂砍濫伐而造成的幾乎全部裸露的青島山嶺進行造林,是一項對整個城市和港口建設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工作,但這項工作同時又是極其艱巨的”。
德占時期的廣西路
德占當局凡每建一條道路,均同時栽植行道樹。分別植以懸鈴木、刺槐、無刺槐和銀杏等,其中刺槐占比最大。而其中的無刺槐,可不要以為是國槐。
這些舶來樹種對青島的環境也表現出了驚人的適應性,很快成為青島的基調樹種之一,并在不久后由青島向各地繁衍開來。
刺槐的遍植,不僅僅成為市區的街道景觀,還包括大面積的山林造植,可以說,極大地改變了之前較為荒蕪的青島。
德占時期的廣西路
刺槐原本枝上有刺,但后來在栽培過程中出現了變種——無刺刺槐,無刺刺槐也是德國柏林市的市樹。
廣西路是德占時期修建的第一批城市道路之一,時稱海因里希親王大街, 被德國殖民當局規劃為經貿和商務區域的中心地帶,成為當時青島最重要的街道之一。1899年開始修建大街時,特意從柏林運來無刺槐樹苗作為這條馬路的行道樹,多余樹苗留在植物試驗場(今中山公園)以供日后補栽。
德占時期的蘭山路
德占青島之后,前海棧橋最初為德國人過駁起卸貨物的主要碼頭,而膠濟鐵路青島火車站的建成,使西與車站相接,東與太平路相連的蘭山路,成為最繁榮的街道之一。同臨近的廣西路一樣,在道路修建的同時,道路兩側即開始均勻種植無刺槐樹。
太平路舊影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島后,市區區域的道路,栽植補種的行道樹仍以刺槐和懸鈴木為主。所以刺槐與梧桐也一直是這座城市的主要樹木。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后,繼續保持了增植的狀態。至1924年,青島共有道路197條,栽植行道樹的道路有62條,其中刺槐占了一多半。相對于刺槐的大面積分布,栽植無刺槐的道路還是極少,除了廣西路之外,只有蘭山路。
到上世紀30年代,整個青島城鄉刺槐覆蓋率已達到很高程度。1937年出版的《中國樹木分類學》,詳細記載了刺槐在中國的栽植和推廣過程,并稱青島為“洋槐半島”,刺槐在青島引種成功后,山東省內外競相引種,并成為華北、西北、東北南部和華中地區主要造林樹種。
南京國民政府第二次統治初期,農林事務所重點對臺西鎮的居民進行技術指導,在部分道路兩側栽植刺槐、山櫻,在天津路、城武路栽植無刺槐。
中山公園噴泉西側路邊的無刺槐。
刺槐木堅硬細膩,耐水浸泡,是造船的上佳材料。但根淺、不耐風、易傾倒,也是刺槐樹的一大弊端。往往在每年夏秋臺風襲擊青島時,較大的樹干就被臺風從根部刮倒。臺風過后,漁民為修造船只大量使用被風吹倒的刺槐,故大樹存活的比例相對較小。
據市城市園林局的統計,19世紀末從德國引進青島的數以萬計的刺槐中,經過百年洗禮,全市存活下來的古刺槐僅有11株,除4株存于膠州北關街道李家大院外,其余7株都在中山公園(皆為國家三級保護古樹)。
古刺槐存世率較少的原因,以上說法是其一,再就是近幾十年來,老城區改造的不可阻擋,行道樹的變更頻繁,更是導致大樹紛紛挪窩、死亡的原因。
最早引種無刺槐的廣西路,曾經大街兩側的刺槐樹,既有遮陽作用又有觀賞性,與中山路的梧桐相得益彰。遺憾的是,大約上世紀6、70年代,廣西路上的刺槐樹被幾乎砍伐殆盡,綠化樹種變成了雪松。而最早的“洋行街”蘭山路,更是早已面目全非。
目前中山公園內,當年德國的植物試驗場,也只存活了兩株無刺槐古樹。
刺槐樹不僅在城市里可以用作園林景觀,青島不少老小區,至今還以刺槐為景觀樹,在郊外荒山也可以作為綠化防護。而它開出的花,更是有著食用和釀蜜的特殊價值。翻閱史料,至少在上世紀20年代,就有青島婦孺摘取槐花制作食品的記載,以及公安部門專門在槐花季節,為保護刺槐所制定的相關條例。
槐花包子很早就已成為許多青島人喜歡的美食,刺槐花由于味道鮮美、取材方便,加之節氣上與薺菜等時令野菜有些時間差,正好補充了晚春的野菜空檔,因此這種吃法很快推廣開來,甚至都可以推出一桌各種做法的槐花宴。
如今,槐花大包子已成為膠東鄉土名吃之一,當地很多家庭主婦都是制作高手。
槐花炒雞蛋
槐花餅
槐花炒雞蛋
每年槐花季,大街小巷、鄉村田野處處都彌漫著甜甜的花香,只要有槐花的地方就會有摘花的人。槐花飄香,一些人就會忙著摘槐花、做美食、品美味,而被摘下的槐花,最終變成了誘人的盤中餐。
槐花好吃,但有些人的吃相也是難看。每每到了槐花盛開的季節,在山頭公園、道路兩側,都會經常看到折傷的槐花枝,更有甚者,有人拿鋸子把年幼的刺槐樹攔腰鋸斷,就是為了區區幾朵槐花。不知道這樣的人是怎么想的,想來他在吃所謂槐花美食的時候,心情也不會舒暢到哪里去。
攀折樹木、摘取槐花,如今也幾乎看不到有管理的,缺少監督執法部門的管理,也讓有些人更加肆無忌憚。翻看史料,九十多年前的《李村鄉區建設紀要》中,卻看到了當年的數則相關的公安事項條例。
取締婦孺攀折槐花,以保護馬路行道樹
1933年
查本處境內各馬路均植有行道樹,每年春間槐花盛開時,一般無知婦孺探取槐花以作食料,以致攀折過甚,往往推殘枝葉、損及樹干不能成活。而新筑馬路亦栽植行道樹甚多,大都被人竊取、摧殘,成活甚少。
本處為保護行道樹起見,在槐花將開及新植行道樹時期,由鄉各分駐所派出所官警、協同林警竭力取締,頗著成效。
是以今年春間,各馬路行道樹摧殘甚少,新植樹株成活亦較往年為多,現已由公安局制訂警察保護森林及獎懲規則公布施行以資保護。
在其后,還附有相應的很清溪的懲罰規則。如上只是其中的一則,可以看到摘取槐花、損毀槐樹的行為,歷來就有。也希望現在的有關部門也能借鑒一下,近一百年前的管理意識,有些東西并不比如今的個別部門差呢。
五月槐花香滿城,悄然盛開的槐花,那一串串如玲瓏一般的槐花,垂掛在翠綠的枝葉間。望上去,白茫茫的一片,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
每年槐花飄香的季節,不僅讓市民飽了眼福,又飽了口福,也迎來了初夏的味道。
編輯參考:青島市志·青島古樹名木志、膠東故事會、青島新聞網等;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