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您看這馬鈴薯莖稈有點彎,是不是缺啥肥?”“侯老師,大棚里的黃瓜葉子卷邊,咋治???”……7月20日,渭源縣五竹鎮千畝馬鈴薯良繁基地里,農戶們圍著幾位戴草帽的“特殊客人”問個不停。這場熱鬧的“田間問診”,正是甘肅省農科院“農科專家隴上行”科技服務活動的一幕——來自各個領域的農業專家,此刻正蹲在田埂上,把“論文”寫進渭源的土地上。
“農科專家隴上行”走進渭源。本文圖片均由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馮寶強 攝
“大家看,馬鈴薯綠色栽培要注意控旺,并不是長得越高產量就越高……”在渭源縣專題培訓會上,省農科院馬鈴薯所李掌研究員拿起一株馬鈴薯苗,手把手教大家辨別苗子的生長狀態。此時會場早已座無虛席,臺下80多位農技員、種植大戶掏出筆記本,認真記錄著每一個知識要點。當天,省農科院蔬菜所侯棟、中藥材所王國祥等專家也分別圍繞病蟲害防治、高效栽培等內容展開講解,通俗易懂的比喻讓聽眾頻頻點頭——“綠色栽培關鍵在‘控旺’,不是苗越高產越高,就像咱養娃,壯實比躥個兒重要?!?00本培訓教材被一掃而空,交流互動場景熱烈而真切。
專題培訓會現場。
紙上得來終覺淺,田間指導更“解渴”。培訓一結束,專家團隊便馬不停蹄奔赴渭源縣路園鎮蔬菜基地、五竹鎮馬鈴薯良繁基地,鉆進大棚查看蔬菜長勢,蹲在田埂分析土壤情況?!澳@大棚通風差了點,濕度一高容易爛果”“馬鈴薯種薯要淺埋,利于塊莖膨大”……一句句實在話、一個個好點子,讓種植戶們茅塞頓開。
渭源,這座因渭河源頭得名的縣城,早已因“藥薯飄香”聞名——既是“中國黨參之鄉”,也是“中國馬鈴薯之鄉”。當地循著“南薯北藥、薯藥強縣”的路子,打造全國道地中藥材和馬鈴薯育種基地,田埂上的藥香與薯花,撐起了縣域經濟的半壁江山。但種植戶們總有“甜蜜的煩惱”:黨參畝產總差一口氣,馬鈴薯種薯偶爾會“生病”,想搞大棚蔬菜又怕技術跟不上,“想種好”的熱情常遇“不會種”的難題。
“種了十幾年馬鈴薯,以前憑老經驗種,產量總是不盡如人意。”五竹鎮馬鈴薯種植大戶李向東指著地里的苗說,這次李掌研究員不僅幫他找到了“病因”——土壤酸堿度失衡,還現場開了“藥方”:“每畝撒50斤草木灰,一周后保準見效。”如今看著苗稈直挺挺的,李向東的眉頭終于舒展了。他說,頭回知道膨大期補鉀這么重要!測土配方這法子靠譜,回去就按專家指導的方案調整施肥。
專家在田間地頭進行培訓。
不少種植戶都收到了專家留下的聯系方式,“專家來了,咱心里就有底了!”渭源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坦言,這次活動與當地“三送三聯三促進”活動一拍即合,“送科技、聯農戶”正是眼下產業發展最需要的,“要培養出咱自己的‘土專家’,讓科技真正扎根田間?!?/p>
作為省農科院科技興農的品牌項目,“農科專家隴上行”自2022年啟動以來,已走過全省多個縣區:10余次大型活動、150余項科技成果落地、1100余人次接受培訓……一個個數字背后,是科技與土地的深情相擁。“專家講的中藥材忌氯、重有機肥太關鍵了!有機肥替減化肥、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綠肥種植,還有新技術和新機具推廣,結合現場觀摩讓我心里有了標桿。”正如中藥材種植合作社負責人曹小燕所說,“以前聽專家講課得去縣城,現在他們直接到咱地頭,連鋤頭怎么握更省力都教,這才是真幫咱致富!”
農科專家查看農戶蔬菜長勢情況。
此次走進渭源,專家們不僅帶來技術,更帶著“雙向奔赴”的誠意?!拔覀円烟锢锏膯栴}帶回去研究,把成熟的成果送回來應用。”省農科院科技成果轉化處負責人田斌表示,未來將持續聚焦渭源薯藥特色產業,讓科技成為產業升級的“助推器”,讓更多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讓鄉村振興的底氣更足。
如今,渭源的田埂上,科技的種子已悄然種下。豐收的希望在每一寸土地里生根發芽,待到藥香薯甜滿田疇時,定會飄著科技賦能的別樣芬芳。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馮寶強
責任編輯:黃璐
來源: 新甘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