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了!終于放晴
#下沙公園晨練打卡?
付師華 攝
這也意味著
廣東本輪強降雨過程已基本結束
????
據氣象水文部門監測預報,廣東本輪強降雨過程已基本結束。5月10日16時,省防總結束防汛Ⅳ級應急響應,要求各地各部門要繼續密切關注天氣變化,警惕災害滯后性影響,妥善落實安全防范措施。
預計,今起三天廣東大部多云為主。不過,下周、下下周還有兩輪大范圍降水在“排隊”。13日—16日,華南西部等地將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并伴有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17日—19日,南方大部還將有一次降雨過程。
江海天氣預報
預計,12日至13日晴間多云,間中有陽光晝夜溫差加大;14日至18日多云,間中有陣雨或雷陣雨,需注意防御雷雨突襲。
5月我市氣溫明顯升高
降雨頻繁,空氣濕度增大
伴隨而來的是蚊蠅大量孳生
細菌和病毒活躍
江門市疾控中心提醒廣大市民
5月需特別關注:新冠病毒感染
登革熱、手足口病、猩紅熱
食源性疾病(毒蕈中毒、河豚毒素中毒)
一般關注:布魯氏菌病
特別關注疾病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專家提醒:
目前我市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呈穩定的低水平發病狀態,新增感染個案均為散發病例。年長者、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等感染易發展為重癥甚至死亡。
重點人群:
兒童、孕婦、年長者、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及醫務人員。
防控措施:
做防護:重點防護人群避免到人群密集場所,外出做好個人防護。
早排查:每天進行自我健康監測,如有出現發熱、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覺減退、腹瀉等不適癥狀時,避免帶病上學或上班,視情況及時到附近醫院發熱門診就診。
登革熱
登革熱是登革病毒引起,主要由伊蚊傳播的一種急性蟲媒傳染病。臨床表現為突發高熱(在24~36小時內升至39~40℃),面、頸、胸部潮紅,四肢、頭面部出現充血性皮疹或點狀出血皮疹,以及劇烈頭痛、全身肌肉酸痛和關節痛等,部分患者有出血傾向和淋巴結腫大。登革熱的傳播途徑主要是病人或隱性感染者→伊蚊→健康人,人與人之間不會直接傳播。傳播媒介主要是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稱“花斑蚊”)。
專家提醒:
每年的5~11月是登革熱的傳播流行季,流行高峰為7~9月。近年東南亞、南美洲、非洲國家登革熱疫情流行。隨著境外旅游和跨境商務活動的增多,我市面臨登革熱疫情輸入風險增加,登革熱輸入會引起本地疫情發生,滅蚊防蚊是關鍵。
重點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登革熱后對同型登革病毒有抵抗力,但對不同血清型的登革病毒無抵抗力。重癥的高危人群包括二次感染者、老年人、有基礎疾病者、孕婦、嬰幼兒等。
預防措施:
①消除蚊蟲孳生地
◆封:封蓋水缸、水箱等容水器皿。
◆填:填平洼坑、廢用水塘、水溝、竹洞、樹洞。
◆疏:疏通溝渠、岸邊淤泥和雜草。
◆排:排清所有可能孳生蚊蟲的積水,包括花盆托盤的積水、閑置容器的積水、廢舊輪胎積水等。
◆清:清除小容器垃圾,垃圾塑料薄膜袋、廢用瓶罐、易拉罐等垃圾容器。
②防蚊滅蚊
◆隔:出門穿著淺色長袖衣服及長褲,家里安裝紗門紗窗和使用蚊帳。
◆避:避免在蚊蟲出沒頻繁的時段在樹蔭、草叢、涼亭等戶外陰暗處逗留。
◆驅:在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涂蚊蟲驅避劑。
◆殺:適時使用殺蟲劑、蚊香、電蚊拍等殺滅成蚊,可在水缸中放養食蚊魚等。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主要癥狀包括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潰瘍,少數患者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發病的第一周傳染性最強。手足口病主要經糞-口途徑感染,接觸患者口腔分泌物、皰疹液及被污染的玩具、奶瓶、餐具等物品,或通過呼吸道飛沫也可感染。
專家提醒:
每年4-7月是手足口病流行季節,這與兒童活動增加,暴露機會增多等有關。學校和托幼機構等重點場所,是出現手足口病聚集或暴發疫情的風險場所,需加強日常防護的指導,做好聚集性疫情發現和應對處置準備。
重點人群:
發病人群以5歲及以下兒童為主,同一兒童可因感染不同型別腸道病毒而出現多次發病。
預防措施:
勤洗手:尤其是飯前便后以及外出游玩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和流動水洗手。
勤通風:居室應經常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
少聚集:建議在疾病高發的季節,盡量少帶孩子到人多擁擠處玩耍,如室內兒童游樂場等。
勤清潔:經常清洗、消毒孩子使用的餐具、奶瓶、奶嘴、玩具等其他生活用品。
勤觀察:留意孩子口腔、手、足、臀部等部位是否有皰疹或皮疹,如有,應盡早就醫。
遠病患:手足口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應避免親密接觸病人,不建議跟病人擁抱或分享玩具、餐具、洗浴用品等,避免感染。
猩紅熱
猩紅熱是由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屬于我國法定管理的乙類傳染病。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如咳嗽、打噴嚏等行為即可傳播;也可通過接觸被污染的物品或食物傳播。
臨床表現:
●發熱。多為持續性,體溫可達39℃左右,可伴頭疼、全身不適。
●咽峽炎。表現為咽痛、吞咽痛,局部充血并可有膿性滲出液。
●皮疹。發熱后24小時內開始發疹,從耳后、頸部,然后迅速蔓及軀干和四肢;典型的皮疹為在皮膚上均勻分布,壓之褪色,伴有癢感,消退后皮膚會脫屑。
●舌苔變化。病程初期舌覆白苔,紅腫的乳頭凸出于白苔之外,稱為 “草莓舌”,2-3天后白苔開始脫落,舌面光滑呈肉紅色,乳頭仍凸起,稱 “楊梅舌”。
專家提醒:
按照往年流行特點,在4-6月份會出現猩紅熱季節性流行高峰。此病目前暫無疫苗,但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可有效預防;孩子確診猩紅熱后應及時就醫治療,待病好后方回校。
重點人群:
人群對猩紅熱普遍易感,但兒童和青少年是主要發病人群,尤其是3-15歲的兒童。
預防措施:
猩紅熱目前暫無疫苗可預防,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可有效預防。如果孩子確診猩紅熱,不可返校上課,及時就醫治療,病好后方回校;被患者污染的用具可煮沸消毒,家具書桌要用肥皂水或消毒液擦洗消毒,不能擦洗的物品,可以戶外暴曬1-2小時。
●切斷傳播途徑。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室內勤通風。猩紅熱高發期,盡量減少帶小孩到人群密集、通風較差的場所,如前往需佩戴口罩。
●提高孩子免疫力。適當戶外運動、均衡的飲食和充足的睡眠都可以提高免疫力。
●加強學校衛生。在猩紅熱流行期間,托幼機構及小學要認真開展晨、午檢工作,發現可疑者應請其停課、就醫和隔離治療,同時做好環境衛生與消毒工作。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進入人體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通俗地說就是吃出的病。按致病因素分類,包括化學性的(農藥、亞硝酸鹽、真菌毒素等)、生物性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有毒動植物的(霉變甘蔗、河豚魚)及毒蘑菇等。
專家提醒:
5月我市處于雨季,溫暖濕潤的天氣容易導致毒蕈大量生長,需警惕采食野生蘑菇引發食物中毒。春季(2-5月)為河豚魚中毒高發期,需警惕食用河豚魚致病死亡的風險5月氣溫逐漸升高,降水較多,需警惕細菌性食源性疾病。
預防措施:
1、不隨意采食野生蘑菇:不隨意或 “憑經驗” 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
2、切勿拼死吃河豚:不購買、不自行捕撈和食用野生河豚,不購買、不食用未經國家審批的企業加工的河豚整魚。
一般關注疾病
布魯氏菌病
布魯氏菌病,簡稱 “布病”,是一種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該疾病主要傳染源為病畜(帶菌、發病),主要為帶菌或發病的牛、羊、豬,其次為犬、鹿、馬、駱駝等。
人類通常通過食用受感染動物的未經煮熟的肉或未消毒的乳制品,直接接觸病畜或病畜產品、病畜的分泌物,間接接觸病畜污染的環境,或吸入病菌污染環境后形成的氣溶膠而感染。
重點人群:
飼養、屠宰、畜產品收購、運輸及加工、獸醫人員易感染布病。
預防措施:
1、對飼養的牲畜及時進行疫苗免疫:這是預防畜間布病最有效、最徹底的方法。免疫要年年堅持,且免疫率要高,不能出現空白。
2、加強檢疫和消毒:引進牛、羊等牲畜時,必須做好檢疫工作,防止引進病畜。一旦發現病畜,要及時進行淘汰、屠宰,并對病畜用過的棚圈進行嚴格消毒凈化。
3、注意個人衛生:在飼養、擠奶、屠宰等過程中,必須穿工作服,戴手套和口罩,防止吸入含有布魯氏菌的灰塵或接觸病菌。工作結束后要及時洗手,注意個人衛生。
4、禁食未熟肉和乳制品:避免食用未經巴氏殺菌的乳制品和未熟的肉、內臟等食品。
來源:綜合江門天氣、江門疾控
關注【江海高新發布】
讀懂高新 關注江海
新聞資訊 一手掌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