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網評論員 李靖
每乘坐1次公交出行,可獲得212.5克碳減排量;每乘坐1公里地鐵出行,可獲得78.4克碳減排量;每騎行1公里,可獲得93.3克碳減排量……據近日《南方都市報》報道,在湖北武漢,市民只要踐行乘公交、騎行等11種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就可積累碳減排量,碳減排量可以兌換各種優惠券、小禮品,還能直接抵扣銀行貸款利息。
這一新聞讓“全民減排”更加具象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在日常生活中做這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實則是參與了“全民減排”這件國家大事!
讓更多人了解、參與“減排”,加大宣傳科普必不可少,激發人們的“內驅力”,讓更多人主動參與其中,同樣不可或缺。
對“內驅力”來說,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是簡單有效的方式之一,武漢的上述做法正是對這一思路的踐行。
從“做什么能獲得獎勵”到“這么做很有意義”,再到“我認同這樣的生活方式”,當激勵機制按下“內驅力”的啟動鍵,潛移默化的轉變就此開始。
推動“全民減排”,武漢還有不少同行者。比如,成都的“碳惠天府”平臺,把市民綠色出行、垃圾分類、光盤行動打卡、低碳閱讀等低碳場景納入積分激勵活動中;在深圳,市民通過“低碳星球”微信小程序記錄公共出行減排量,并用碳積分在商城兌換地鐵乘車券;今年,上海的碳普惠運營管理平臺也投入試運行,市民通過構建個人碳賬戶,量化和記錄生活中低碳行為的減碳量,可實現綠色積分兌換商品服務……
類似做法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得通過實踐不斷優化。人們會關心不同平臺的信息互通共享問題、公共出行設施與自有出行設施的信息上傳問題、如何審核活動行為真實性的問題、如何保護自身數據安全的問題……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期待這些城市的“全民減排”實踐為更多城市帶來啟發,讓“全民減排”擁有更多打開方式,引導人們形成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消費模式和生活習慣,讓更多人為美麗中國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貢獻一份力量。
來源:中工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