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2025西派會在廣東廣州盛大開幕。作為中國醫藥創新領域的高端前瞻性會議,本屆西派會由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副理事長徐瑞華擔任聯合主席,匯聚近百位三甲醫院權威專家、學科帶頭人及AI醫療從業者,圍繞“新支點 新提速——迎接生物科技與數智化交融的醫療新生態”主題,聚焦AI技術在腫瘤醫學研究、臨床診療及藥物研發等領域的深度應用,為醫療智能化轉型提供新思路。
AI與臨床融合
醫生如何駕馭技術浪潮
在“人工智能與腫瘤論壇”開幕式上,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徐瑞華明確表示:“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人工智能在腫瘤診斷領域將有更廣泛和深入的應用。面對這一浪潮,我們作為臨床醫生,既要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同時也要保持審慎和理性的態度。”他提出兩大核心方向:一是“持續學習”,臨床醫生需掌握AI技術原理,與跨學科團隊協作推進應用;二是“保持專業素養”,強調“AI不會取代醫生,AI可以幫助醫生,懂AI的醫生可以成為高水平的醫生,而不懂AI的醫生會被懂AI的醫生取代”。樊理事長提的。
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在主旨報告中指出:“整合醫學是破解當前‘細分過度、整合不足’醫療困境的關鍵。”他進一步闡釋:“腫瘤是非常復雜的疾病,當下臨床治療方法有很多,但無論是診斷還是治療,合理運用各類治療方法才能實現最佳效果。”針對AI技術的應用,樊代明強調:“AI技術的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不能盲目相信太依賴它。我們既要用AI解決常規診療的實際問題,也要重視培養出更多高超水平的醫生。”
AI技術落地
從理論到臨床的多元實踐
此次“人工智能與腫瘤論壇”由廣東省人民醫院院長余學清,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副院長彭望清擔任會議主持,中國抗癌協會副秘書長楊志平擔任開幕主持。
上午的“人工智能與腫瘤主論壇”及“AI For Health高峰論壇”中,多位專家展示了AI技術的具體應用場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黨委書記劉連新在《肝癌MDT多學科診療與質控調研》報告中,強調多學科協作與AI質控體系對提升診療效率的作用。華南理工大學鐘惟德教授探討了AI機器人在手術中的應用進展,提出“智能輔助可降低人為操作誤差,但需與醫生經驗深度結合”。
下午四大分論壇中,各領域專家聚焦細分場景。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在消化腫瘤論壇中,解析了免疫治療的未來方向;山東大學第二醫院余之剛教授在乳腺腫瘤論壇中提出“數字技術將重構乳腺癌篩查模式”;廣州中醫藥大學唐洪梅教授則在藥學論壇中,結合嶺南特色膏方案例,探討傳統醫學與現代化制備技術的融合路徑。
生態共建
人工智能驅動醫療產業升級
會議尾聲,數智化技術與醫療生態的協同發展成為共識。論壇成果顯示,AI技術已逐步滲透至疾病篩查、手術輔助、藥物研發等環節。例如,中山大學林天歆團隊王赟博士展示了膀胱癌AI精準診療體系的研發進展;華南理工大學楊榮騫副教授通過智能手術機器人案例,印證技術對臨床效率的提升作用。
隨著創新藥物與數智化技術涌入臨床,醫生群體如何高效運用新工具成為關鍵。西派會明確,未來將以“研發驅動·生態共建”“產醫融合·商業轉化”為核心,搭建醫藥創新全生態平臺,推動醫療行業從單一技術突破向系統性變革邁進。正如大會主題所展望,生物科技與數智化交融的醫療新生態,正加速從藍圖走向現實。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