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觀汽車
2025年4月,廣州瑞立科密汽車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立科密”)的IPO申請通過深交所審核,擬募資15.22億元加碼智能電控系統研發。作為國內商用車主動安全系統領域的頭部企業,瑞立科密以“ABS市占率十年第一”的技術實力吸引市場目光,但其招股書及問詢回復中暴露的業績劇烈波動、關聯交易依賴、內控漏洞等問題,引發了監管與投資者的多重質疑。
瑞立科密的經營表現與商用車行業周期深度綁定,業績波動風險顯著。2022年,受商用車銷量同比下跌31%影響,公司歸母凈利潤從上一年的1.97億元腰斬至9696萬元,核心產品氣壓電控制動系統收入縮水30%。盡管2023年行業回暖推動凈利潤反彈至2.69億元,但2024年上半年扣非凈利潤再度同比下滑4.52%。此外,公司應收賬款占營收比例長期超過70%,2023年末余額達5.66億元,前五大客戶集中度近30%,若一汽解放、中國重汽等頭部客戶訂單波動,資金鏈壓力將進一步加劇。新能源轉型的滯后更令市場擔憂——液壓電控系統(適配新能源車)收入占比不足20%,毛利率僅10.85%,顯著低于行業均值(19.43%)。
關聯交易的復雜網絡成為瑞立科密IPO進程中的另一大爭議點。控股股東瑞立集團既是公司第一大客戶(2021年關聯銷售占比27.8%),也是關鍵供應商(采購占比12.75%),且同類產品向瑞立集團銷售單價普遍低于第三方客戶5%-10%,引發虛增營收的質疑。IPO前夕,公司以9.38億元收購瑞立集團旗下四家企業,其中溫州汽科評估增值率高達152%,但標的公司2023年凈利潤虧損213萬元,資產質量與估值嚴重倒掛。更值得警惕的是,子公司揚州勝賽思曾虛構采購合同套取900萬元貸款,資金經關聯方寧波瑞立回流,暴露出關聯資金占用的潛在風險。瑞立集團的歷史瑕疵進一步加劇市場擔憂——其曾于2011年因財務造假遭美國SEC調查,2020年從納斯達克退市,這一重大風險在招股書中僅以“控股股東境外上市經歷”輕描淡寫帶過。
內控管理的系統性漏洞則直擊公司治理軟肋。子公司溫州科密長期使用員工個人賬戶處理公款收支,2020年涉及金額190萬元;2022年違規轉貸行為涉及虛構交易,資金流向缺乏透明度。報告期內,公司累計因環保、消防等問題被罰近30萬元,其中子公司揚州勝賽思因未建廢氣處理設施被罰26萬元,可能觸發高新技術企業資質取消風險。員工權益保障的缺失同樣引發爭議——2020年709名員工未繳納社保、1122人未繳公積金,直至IPO申報前才突擊整改。這些瑕疵不僅暴露管理粗放問題,更可能成為上市后的監管“暗雷”。
盡管瑞立科密擬募資15.22億元用于研發智造總部及補充流動資金,但市場對其擴產必要性存疑。2023年氣壓電控系統產能利用率僅72.77%,募投項目達產后產能將提升40%,而商用車市場2024年預計銷量同比再降5.1%,供需矛盾或將導致產能閑置。深交所在兩輪問詢中15次提及關聯交易公允性,要求量化分析業績波動原因,并質疑控股股東的歷史污點是否充分披露。若成功上市,公司需直面三大考驗:如何平衡關聯交易利益輸送風險、如何應對行業周期性下行沖擊、如何修補內控體系漏洞以符合上市公司治理標準。
瑞立科密的IPO案例折射出注冊制深化期的監管博弈——技術實力與市場份額為其贏得“國產替代”的敘事空間,但歷史沿革瑕疵、業績調節嫌疑及內控漏洞又觸碰審核紅線。對于投資者而言,在智能汽車電控系統的萬億賽道光環下,更需理性審視企業治理的底色:當資本市場的聚光燈照亮技術突圍的曙光時,亦需警惕關聯交易“抽血”、周期波動引發的估值崩塌等長期代價。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