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的時候,浙江和上海最先開始搞新高考改革試點,到現在新高考都推行 11 年。從 2025 年起,山西、內蒙古等八個省區也正式加入新高考,成了第五批改革省份。這下可好,全國就剩下新疆、西藏還在實行老高考。
新高考雖說打破了文理分科,能自由選科,可“3 + 1 + 2”模式里物理和歷史得必選一門,高校還有“物化”捆綁這些規定,所以文理的痕跡還是挺明顯的。這樣一來,高中選科就成了學生和家長特別關注的事兒。
最近,有個廣西家長對女兒學校的選科分班情況意見很大。他們學校一共開了 28 個班級,提供 4 種選科組合。這里面 14 個物化生班、4 個物化地班、2 個物化政班,全都是理科方向的。
可傳統文科的政史地組合就只有 2 個班級,而且理科組合都設有實驗班,文科班卻沒有。班級數量和資源分配差別這么大,文科學生和家長肯定覺得不公平。
從學生心理方面看,文科班學生很容易覺得自己被邊緣化了,心里孤獨,學習的積極性還有自信心都受影響。
學校為啥這么安排選科班級呢?其實也是沒辦法,有現實的考慮。高校招生計劃里,理科專業的招生名額比文科多多了,那些熱門高校的優勢學科大多都在理工科,招生比例不平衡,文科高考的競爭壓力就更大了。還有社會上對理科專業的需求也大,理工科的崗位多,工資待遇也更好,所以家長和學生選科的時候就更傾向于理科。像復旦大學都宣布要減少文科專業的比例了,這也能看出高校有削減文科專業的趨勢。
現在“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種觀念太深入人心了,就連有些互聯網大廠的行政崗位都要求計算機專業背景,這種不合理的需求直接影響到高中選科。就好比超市里,理科的東西擺得滿滿當當,文科的就被擠到角落里,學生和家長肯定都往理科那邊跑。
但是學校這么簡單粗暴地安排也帶來不少問題。有些學生因為文科班資源少,只能選自己不擅長的“半吊子”組合,學習體驗不好,發展方向也受影響。高考的時候,文科生的錄取分數線一般都比理科生高,同樣的分數,理科生能選的院校層次可比文科生高多了,這種錄取上的差異讓學科失衡的情況更嚴重了。
在 AI 技術發展這么快的今天,社會對文科的偏見反倒更厲害了。全國博物館講解員缺口那么大,可相關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才 60% 多,這種“一邊喊渴一邊砸水井”的矛盾現象,充分說明社會沒認識到文科的價值。
要改變這種情況,光指望學校調整班級設置可不行,得從社會層面下功夫。政府部門得優化公務員考試還有國企招聘對學科的限制,別再對文科生有偏見,重新讓大家正確認識文科專業,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緩解選科的焦慮,讓每個學生都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