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夜郎西
編輯|夜郎西
審核|燁 Lydia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日晞研究所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留言申請開白。
當眾多視頻平臺還在為內容種草的“變現焦慮”撓頭時,拼多多已經在角落里悶聲發大財——
2025年2月的居家好物種草榜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素人博主靠安利“10元以下神器”月入1.2萬,同款商品在拼多多的轉化率是其他視頻平臺的3倍。
這個曾被視作“低價代名詞”的平臺,正用“鈔能力+接地氣”的組合拳,在種草賽道上演逆襲。
砍一刀刷視頻賺錢的流量突圍戰
拼多多的發家史堪稱“下沉市場教科書”。
2015年靠“拼團砍價”撕開市場缺口,用“農地云拼”讓云南咖啡豆、山東蔬菜直連餐桌,7年時間狂攬8.5億用戶,日均包裹量相當于每個中國人每年收到12個拼多多包裹。
但隨著電商流量見頂,這個“價格屠夫”遭遇成長煩惱:傳統貨架模式獲客成本飆升,用戶在APP里逛一圈就走,留存成了老大難。
2022年上線的“多多視頻”成了破局關鍵。
不同于某視頻平臺的“內容至上”,拼多多直接甩出“刷視頻賺錢”的王炸——用戶看視頻能領現金紅包,創作者發視頻能拿流量分成,短短半年DAU沖上1.5億,用戶時長從15分鐘暴增至40分鐘,連微信視頻號都得甘拜下風。
這招看似“土味”,實則精準拿捏人性:下沉市場用戶本就愛“薅羊毛”,把刷手機的時間變成真金白銀,相當于給流量池裝了臺“永動機”。
拼多多的種草邏輯,處處透著“反套路”的精明。
別的平臺藏著掖著達人收入,它搞“透明化榜單”——每月公示各賽道TOP100達人收益,居家賽道冠軍月入過萬,美食賽道腰部達人也能拿到上千。
這種“打明牌”的策略,對想搞副業的寶媽、小鎮青年來說簡直是“降維打擊”:反正都是玩手機,拍拍家里的日用品就能賺錢,何樂而不為?
數據顯示,多多視頻的創作者中,素人占比超過一半,形成了“人人都能當博主”的生態。
如果說收益驅動是吸引創作者的鉤子,那么短平快的轉化鏈路就是留住用戶的錨點。在某視頻平臺看種草視頻,得跳轉商品頁、領券、下單,一套流程下來用戶早忘了初心。
但在拼多多,視頻下方直接掛著“9.9拼團”的按鈕,點擊就能跳轉到商品頁,平均轉化路徑不超過3步。
這種“種草即拔草”的閃電戰,把“沖動消費”的心理學玩到極致——用戶還沒來得及比價,錢包就已經失守。
2023年數據顯示,拼多多短視頻的商業化率飆升至66%,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最關鍵的是,拼多多吃透了“低價商品的種草密碼”。
當小紅書在推千元護膚品、某視頻平臺在賣品牌聯名款時,拼多多瞄準了“10-50元價格帶”的白牌好物:9.9元的廚房神器、19.9元的居家收納盒、29.9元的親子玩具……這些商品單價低、復購率高,天然適合“高頻種草”。
更絕的是,平臺上80%的商品來自產業帶直供,省去了中間商賺差價,達人帶貨傭金能比傳統平臺高30%,形成“低價-高傭-積極帶貨”的良性循環。
為什么這次拼多多能成?
回顧內容電商領域的探索歷程可見,不同平臺基于自身特質走出了差異化道路。
淘寶逛逛曾嘗試借鑒小紅書的"精致生活" 內容模式,然而該平臺用戶長期形成的 "搜貨" 習慣難以快速轉變,相關內容的用戶互動反饋未達預期。
微信小綠書依托龐大的用戶基數入場,卻受限于平臺社交生態特性,種草內容在熟人社交場景中面臨傳播語境適配問題,后續發展不及預期。
從行業發展軌跡來看,拼多多的內容電商布局呈現出較強的內在適配性。
其平臺用戶群體天然對性價比內容有較高接受度,對"省錢攻略" 類信息關注度較高。
同時,平臺供應鏈覆蓋廣泛的農產區和產業帶,能夠較為高效地響應市場對"低價好物" 的內容種草需求,形成了較為緊密的內容 - 商品 - 用戶聯動。
這種基于用戶屬性與供應鏈能力的協同發展模式,為其內容電商業務奠定了穩固基礎。
在冷啟動策略上,拼多多把“百億補貼”的套路玩出了新高度。
對創作者,推出“新人流量扶持計劃”:發3條視頻就給5000曝光量,帶商品鏈接再額外補貼10元。
對商家,鼓勵設置“達人專屬傭金”,爆款商品傭金率能開到20%。這種“撒幣式”打法,短短3個月就吸引50萬創作者入駐,比當年某視頻平臺短視頻的冷啟動速度快了一倍。
更聰明的是,平臺不追求“精品內容”,允許“粗糙但真實”的素人視頻存在——畢竟下沉市場用戶更信“鄰居大姐推薦”,而非精致的網紅大片。
算法邏輯的差異,決定了拼多多相較于其他平臺的不同走向。比如多數視頻平臺的算法是“內容優先”,優質視頻能獲得海量曝光,但帶貨轉化靠“玄學”。
拼多多的算法是“效果優先”,直接把“商品轉化率”作為推薦核心指標。
你發一個廚房神器視頻,只要點擊購買率超過5%,馬上推給10萬+對“居家好物”感興趣的用戶,形成“數據越好-流量越多-轉化更高”的馬太效應。
這種“務實主義”的算法,讓每一條視頻都成了“帶貨直通車”,告別“叫好不叫座”的尷尬。
低價電商的成人禮有多難?
但拼多多的種草之路絕非坦途。
最大的坎兒,是“低價標簽”帶來的信任危機。
用戶習慣了在拼多多“薅羊毛”,卻很難對“種草內容”產生深度信任——畢竟,當一個平臺90%的商品都在打“低價牌”,用戶難免懷疑“推薦的東西是不是質量不好”。
種草的本質不是種草,是種信任,而拼多多需要在“便宜”和“靠譜”之間找到平衡。
好在平臺已經開始行動:推出“新質商家”扶持計劃,給質量達標、服務優質的商家流量傾斜;試點“品質險”,用戶收到貨不滿意可以無理由退換,用制度建設慢慢扭轉用戶認知。
創作者生態的可持續性,也是個棘手問題。
目前頭部達人拿走了70%的收益,腰部以下創作者月均收入不足500元,靠“賺零花錢”的動力難以持久。
拼多多需要打造更完善的成長體系:比如推出“新人培訓營”,教素人如何拍視頻、做直播;設置“潛力創作者基金”,給優質內容更多流量扶持;甚至可以借鑒某視頻平臺的“星圖平臺”,搭建商家和達人的精準匹配系統。
只有讓更多創作者賺到錢、看到希望,才能避免“流量來了又走”的惡性循環。
技術層面的短板也不容忽視。
許多視頻平臺的推薦算法能精準到“用戶下一秒想看什么”,而拼多多的算法還停留在“根據購買記錄推薦同類商品”的階段,用戶體驗難免單調。
在即時零售領域,缺乏自有物流的劣勢逐漸顯現,依賴第三方配送導致履約時效不穩定,遇到促銷期甚至出現“爆倉”現象。
這些都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2024年財報顯示,拼多多研發費用增長幅度明顯,顯然已經意識到“技術基建”的重要性。
拼多多的逆襲,本質上是“實用主義”對“理想主義”的勝利。
當其他平臺在追求“精致內容”“高端調性”時,它接地氣地抓住了兩個核心:對用戶,“省錢比情懷更實在”;對創作者,“賺錢比流量更誘人”。
這種“反網紅化”的策略,讓它在種草市場開辟出一條“低價但有效”的新賽道。
但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在“低價”和“品質”之間走鋼絲。
當用戶不再滿足于“9塊9包郵”,當種草需要更深的情感連接,拼多多能否從“價格收割機”進化為“價值創造者”?
這或許才是決定它能否從“黑馬”變成“千里馬”的關鍵。
畢竟,在電商的江湖里,從來沒有永遠的低價優勢,只有不斷進化的生存智慧。
參考資料:
1.電商派Pro《拼多多正在搶小紅書的飯碗》
2.每財網《拼多多想破局單飛?》
一點想法(北京)旗下矩陣公眾號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中美網友“賬本大公開”:原來我們都想錯了?》
《“TikTok難民”涌入小紅書,中美網民開啟民間外交》
《“病來如山倒”,造車開始大退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