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有關“陽謀”的婚姻。
從兩人相識相愛至今,翁帆就被嘲“替代品”。
尤其是2017年楊振寧的遺囑發布,更是讓她成為了“笑話”。
遺囑顯示,陪伴多年的她,僅獲得了北京一棟別墅的使用權。
至于其他財產,她更是一無所獲。
所有錢財都分給了楊振寧和前妻生的幾個孩子。
對此,不少人表示她是“冤大頭”“打水漂”。
然而,翁帆卻無奈地表示:
“楊先生給我留別墅是因為我們真的沒有錢。”
一個諾貝爾獎得主,竟被稱沒錢?
要知道,僅這個獎的獎金就足夠普通人幾輩子的花銷。
更何況楊振寧在物理界地位尊崇,按常理財富也不會少。
他是真沒錢?還是在為自己挽尊呢?
一切都要從1944年開始說起。
那年,22歲的楊振寧,剛從西南聯大畢業。
他以代課老師的身份,站在講臺上講解著數學。
年少有為、一表人才的氣質,吸引了很多學生的注意力。
其中就有17歲的杜致禮。
她出身名門,是高級將領杜聿明的女兒。
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她就是書中常描述的窈窕淑女。
即便這樣的淑女身邊從不缺愛慕者,可她還是對楊振寧動了芳心。
然而,在那個相對保守的年代,師生之間的界限很明顯。
這份懵懂的好感,她只能默默藏在心底,未曾有過多的交流。
時光匆匆。
5年后,遠渡重洋的楊振寧,在普林斯頓大學做學術研究。
此時的他,褪去青澀,已然是意氣風發的青年學者。
而杜致禮也因父親的安排,赴美留學。
圣誕節的一天,楊振寧像往常一樣和同事去中餐廳吃飯。
在餐館中,他驚喜地發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
多年未見,杜致禮早已沒了稚嫩的學生氣。
兩人的目光交匯,往昔的回憶瞬間涌上心頭。
這次意外重逢,讓兩顆心迅速靠近。
僅僅相識8個月,二人就結了婚。
婚后,為了支持丈夫的科研事業,杜致禮主動攬下了照顧家庭的重任。
她學會了開車,每天親自接送孩子上學。
她還將自己對雕刻和音樂的熱愛融入生活。
有著這樣知書達理的妻子,楊振寧這才有了全身心研究物理的機會。
1957年,他與李政道因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一成就,不僅是他個人學術生涯的巔峰,也是華人在科學界的巨大榮耀。
頒獎典禮上,杜致禮身著華麗的旗袍,陪伴在楊振寧的身旁。
這一刻,他們成為了世界矚目的焦點。
可這份幸福,卻無法永遠定格。
02
1995年,第一屆國際華人物理學大會在汕頭大學召開。
彼時19歲的翁帆,還是汕大外語系的一名大一新生。
因為英語能力出色,性格也熱情開朗,所以她被選為了志愿者,負責接待前來參會的楊振寧夫婦。
當二人出現在校園時,翁帆就忍不住驚嘆。
雖然楊振寧已經73歲高齡,但精神矍鑠。
杜致禮則氣質優雅,盡顯名門閨秀的風范。
在接待過程中,她細心周到地安排著她們的行程。
因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杜致禮對這個乖巧懂事的女孩格外喜愛。
親切地拉著她的手,鼓勵她努力學習,還分享了自己的一些人生經驗。
會議結束后,她成功拿到了楊振寧夫婦的聯系方式。
此后便偶爾書信往來,分享著彼此的生活點滴。
這份情誼,也為他們日后的緣分埋下了種子。
2003年,杜致禮因病離世,楊振寧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相伴53年的妻子突然離去,讓他感到無比孤獨和迷茫。
此時,遠在廣州的翁帆,在得知這個消息后,心中滿是悲痛和擔憂。
她深知楊振寧此刻的痛苦。
于是,懷著關切之情,主動給他寫了一封慰問信,表達自己的哀悼和關心。
收到信后,楊振寧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翁帆的關懷,慰藉了他的心。
他開始頻繁地與翁帆通信。
在書信中,他們分享著生活的喜怒哀樂,探討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隨著交流的深入,兩人發現他們對很多事情的見解都不謀而合,對生活的態度也十分相似。
漸漸地,一種獨特的情感在兩人心中悄然滋生。
2004年,楊振寧邀請翁帆見面,兩人在廣州相聚。
再次相見,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深情與愛意。
多年的交流讓他們早已成為彼此心靈的依靠。
這次見面后,他們的關系有了質的飛躍,正式確定了戀愛關系。
然而,當他們決定結婚的消息傳出后,卻引來了質疑聲、批評聲。
畢竟,兩人有著54歲的年齡差。
有人惡意揣測翁帆的動機,認為她是貪圖財富和名聲。
也有人指責楊振寧,認為他的行為違背常理。
這些年,外界一種流傳最廣的,便是翁帆是杜致禮的“替代品”。
因為二人在外貌上有幾分神似。
從一些照片對比中可以看出。
兩人都有著清秀的面容,相似的眉眼輪廓。
笑起來時嘴角的弧度也頗為相像。
這一外貌上的巧合,讓不少人開始浮想聯翩。
認為楊振寧選擇她,是因為在她身上看到了亡妻的影子。
是對亡妻的一種懷念和情感延續。
可事實上,二人之間的感情,遠遠超越了外貌的層面。
楊振寧曾深情地表示,翁帆是上帝給他最后的禮物,他無比珍惜這份感情。
為了更好地照顧楊振寧,翁帆放棄了自己原本的生活節奏。
她開始早睡早起,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他的日常起居上。
而她也在楊振寧的支持下,順利考入清華攻讀博士。
只是,二人的生活再低調,依舊避免不了“陰謀論”。
03
2017年,楊振寧的遺囑內容曝光。
遺囑中明確表明,他將大部分現金資產分給了與前妻所生的子女。
這一消息傳出后,輿論一片嘩然。
有人認為翁帆多年的陪伴和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為她感到不值。
也有人指責楊振寧的分配不公,認為他虧待了翁帆。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人們似乎更愿意相信金錢是衡量一切的標準。
因此對這份遺囑的關注度遠遠超過了對他們夫妻感情的關注。
面對外界的種種猜測和質疑,翁帆顯得十分淡然。
她曾公開回應:
“楊振寧并沒有巨額財產,他的許多資產早已捐贈給教育事業。”
別看楊振寧雖然在物理學界聲名顯赫,但他的財富并非人們想象的那般豐厚。
多年來,他將大量的精力和財力都投入到了科研事業中。
為了推動物理學的發展,他參與了眾多科研項目。
這些項目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需要巨額的資金支持。
此外,他還十分關注教育事業。
他深知人才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因此積極投身于教育公益中。
他捐贈資金,設立獎學金,資助貧困學生,為培養優秀的科研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他曾多次向清華大學等高校捐贈圖書、文章手稿、書信書籍、影像資料等珍貴物品。
共計2000余件(冊)。
以支持學校的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
在生活中,二人的日子過得十分簡單樸素。
他們居住在清華提供的別墅里。
生活起居有專人照顧,物質需求得到了基本滿足。
翁帆作為他的妻子,并沒有追求奢華的生活,而是更注重精神層面的交流和陪伴。
她陪伴楊振寧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協助他整理資料,照顧他的生活起居。
對翁帆來說,與楊振寧在一起的時光,才是最珍貴的財富。
金錢在他們的感情面前,顯得微不足道。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往往過于關注物質的追求。
將金錢、地位等視為衡量一切的標準。
甚至用這些標準去評判他人的愛情。
然而,他們的感情,讓我們看到了愛情的另一種可能。
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愛情的真諦。
那就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陪伴。
在他們的世界里,愛情是一種精神上的寄托,是一種心靈的契合。
無關乎物質的多少,也無懼外界的質疑和猜測。
我們應該尊重每一種愛情,無論它以何種形式出現。
每一段真摯的感情,都值得被珍視和祝福。
就像他們在彼此的陪伴中找到了幸福,這就足夠了。
看完記得關注(@2號探秘人 )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參考資料:
楊振寧兩次婚姻都是師生戀 前妻是杜聿明之女. 科學網.
翁帆父親:支持女兒的選擇 這是美德也是光榮. 東方網.
楊振寧100歲生日,遺囑曝光:相守17年,45歲的翁帆圖什么?. 澎湃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