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深思圈」
未來,對于開發者來說,AI 不再是工具,而是構建軟件的全新基礎。基于 AI Agent 驅動下,版本控制、模板、文檔,甚至用戶概念正在被重新定義。
近日,a16z 發文提出了 9 個未來開發者趨勢,雖然還處于早期階段,但都是基于真實的痛點,非常具備前瞻性。這些趨勢包括重新思考 AI 生成代碼的版本控制,到大語言模型驅動的用戶界面和文檔。
TLDR:
AI Agent 編寫或修改大量代碼,開發者更關注代碼輸出是否符合預期,而不是具體的代碼行。這就導致「真相的上移」,prompt 和測試組合成為新的「真相」,進而促使意圖驅動的版本控制出現,未來可能將 prompt + 測試包作為可版本化的單元來跟蹤。
傳統儀表板是靜態的,展示固定的指標,用固定的方式。但 AI 驅動的儀表板可以根據用戶當前的任務、角色、甚至過去的行為模式來重新配置。
文檔正在逐步演變為交互式知識系統,這些系統具備語義搜索能力,可以作為編碼 Agent 的上下文來源。未來的文檔可能會有三個層次:人類閱讀層(有故事性和解釋)、AI 消費層(結構化和精確)、交互層(允許詢問和探索)。
隨著 Cursor 這類的 AI IDE,以及 Replit、Same.dev、Loveable、Bolt 等文本到應用平臺的出現,從模板到生成開發方式正在發生變化。開發者可以描述他們想要什么,并在幾秒鐘內得到一個定制的項目腳手架。
在 AI Agent 的驅動下,傳統的 。env 文件范式正在發生變化。一種趨勢是,我們更需要能力導向的安全系統,與其給 AI Agent 鑰匙,不如給它可控制的許可能力。
無障礙 API 正在成為 AI Agent 理解和控制數字環境通用語言。未來應用程序不再只為人眼設計,也為 AI「眼」設計。每個界面元素都攜帶豐富的語義信息,不僅描述它看起來是什么,還描述它能做什么,以及如何使用它。
開發者與 AI Agent 的協作轉向異步工作流,AI Agent 在后臺運行,追求并行的工作線程,并在取得進展時報告回來。
我們正在見證「能力標準化」的誕生。就像 USB 標準化了設備連接,MCP 正在標準化 AI Agent 能力。
AI Agent 不是要取代基礎設施,而是要更好地利用它。AI Agent 需要依賴如認證、計費、存儲等堅實的抽象原語服務來構建應用。出現從「自底向上」變成「自頂向下」的轉變,此前從基礎設施開始,逐層向上構建。而現在從意圖出發,AI Agent 幫用戶尋找合適的構建塊。
Founder Park 正在搭建「AI 產品市集」社群,邀請從業者、開發人員和創業者,掃碼加群:
進群后,你有機會得到:
最新、最值得關注的 AI 新品資訊;
不定期贈送熱門新品的邀請碼、會員碼;
最精準的AI產品曝光渠道
01
AI 原生 Git:
為 AI Agent 重塑版本控制
這個想法一開始可能聽起來很瘋狂,但聽我說完。現在AI Agent越來越多地編寫或修改應用程序代碼的大部分,開發者關心的東西開始發生變化。我們不再糾結于一行一行寫了什么代碼,而是關心輸出是否按預期運行。改動通過測試了嗎?應用還像預期那樣工作嗎?
這里有個很有趣的現象,我稱之為「真相的上移」。以前,源代碼就是真相。現在,prompt和測試組合才是真相。想想看,如果我告訴你「用React寫一個待辦列表應用」,然后AI Agent生成了1000行代碼,你真的在乎每一行代碼具體怎么寫的嗎?還是更在乎它是不是真的能用?
這顛覆了一個長期存在的思維模式。Git被設計用來跟蹤手寫代碼的精確歷史,但是有了編程AI Agent,這種粒度變得不那么有意義了。開發者通常不會審核每一個差異——尤其是當改動很大或者是自動生成的——他們只是想知道新行為是否符合預期結果。
這讓我想起了軟件工程的一個基本原則:抽象。我們總是在尋找合適的抽象層。匯編語言太低級,所以我們有了高級語言。機器碼太難懂,所以我們有了編譯器。現在,一行一行的代碼可能也太低級了,我們需要新的抽象。
結果是,Git SHA——曾經是「代碼庫狀態」的標準參考——開始失去一些語義價值。SHA只是告訴你有東西改變了,但不告訴你為什么或者是否有效。在AI優先的工作流中,更有用的真相單元可能是生成代碼的prompt和驗證其行為的測試的組合。
在這個世界里,你的應用的「狀態」可能更好地由生成的輸入(prompt、規范、約束)和一套通過的斷言來表示,而不是一個凍結的提交哈希。想象一下,未來的開發者可能會說:「給我看看prompt v3.1的測試覆蓋率」,而不是「給我看看commit SHA abc123的diff」。
實際上,我們最終可能會將prompt+測試包作為本身可版本化的單元來跟蹤,Git被降級為跟蹤這些包,而不僅僅是原始源代碼。這就是我所說的「意圖驅動的版本控制」。我們不是在版本控制代碼,而是在版本控制意圖。
更進一步說,在AI Agent驅動的工作流中,真相的來源可能會向上游轉移到prompt、數據架構、API合約和架構意圖。代碼成為這些輸入的副產品,更像編譯的工件而不是手動編寫的源碼。在這個世界里,Git開始更少地充當工作區,更多地充當工件日志——一個不僅跟蹤什么改變了,還跟蹤為什么改變以及由誰改變的地方。
想想這個場景:你正在debug一個問題,你不是在查找「誰在什么時候改了這行代碼」,而是在問「哪個AI Agent基于什么prompt做了這個決定,人類審核者在哪里簽字確認了?」這就是未來的代碼考古學。
02
儀表板演變:
合成式的 AI 驅動動態界面
這是一個我覺得被嚴重低估的趨勢。多年來,儀表板一直是與復雜系統交互的主要界面,比如可觀測性堆棧、分析平臺、云控制臺(想想AWS)等等。但它們的設計常常遭受UX過載的困擾:太多的旋鈕、圖表和標簽頁,迫使用戶既要尋找信息,又要搞清楚如何處理它。
我有個朋友是運維工程師,他告訴我他花了一半時間在各種儀表板之間切換,試圖拼湊出系統到底出了什么問題。這完全是信息過載的問題,不是缺乏數據,而是數據太多了,不知道怎么整理。
尤其對于非高級用戶或者跨團隊使用,這些儀表板可能變得令人生畏或者效率低下。用戶知道他們想達成什么,但不知道該看哪里或者應用哪些過濾器才能到達目的地。這就像在一個巨大的工具箱里找一個特定的螺絲刀,但所有工具都長得差不多。
最新一代的AI模型提供了一個潛在的轉變。我們可以在儀表板上添加搜索和交互功能,而不是把它們當作僵硬的畫布。現在LLM可以幫助用戶找到正確的控制(「哪里可以調整這個API的限流設置?」);將整屏數據合成為易于理解的洞察(「總結過去24小時內預發布環境所有服務的錯誤趨勢」);并浮現未知的未知("基于你對我業務的了解,生成一個我這個季度應該關注的指標列表")。
這里有個很酷的概念,我稱之為「上下文化的數據展示」。傳統儀表板是靜態的:它們展示固定的指標,用固定的方式。但AI驅動的儀表板可以根據你當前的任務、你的角色、甚至你過去的行為模式來重新配置自己。
我們已經看到像Assistant UI這樣的技術解決方案,使AI Agent能夠將React組件用作工具。就像內容變得動態和個性化一樣,UI本身也可以變得自適應和對話式。在一個基于自然語言的界面面前,純粹的靜態儀表板可能很快顯得過時,這種界面會根據用戶意圖重新配置。
比如,用戶可以說「顯示上周末歐洲的異常情況」,儀表板就會重塑以顯示該視圖,包括總結的趨勢和相關日志。或者,更強大的是,「為什么我們的NPS評分上周下降了?」,AI可能會提取調查情緒,將其與產品部署相關聯,并生成一個簡短的診斷敘述。
但這里還有一個更深層的轉變:儀表板不再只是為人類設計的。AI Agent也需要「看」和「理解」系統狀態。這意味著我們可能需要雙模式界面:一個人類友好的,一個Agent友好的。想想這個場景:一個AI Agent正在監控你的系統,它不需要漂亮的圖表,它需要結構化的數據和可執行的上下文。
這就像為不同的感官設計:人類用眼睛看,Agent用API「感知」。未來的儀表板可能需要同時服務這兩種「物種」,這是一個全新的設計挑戰。
向下滑動查看所有內容
03
文檔正在成為工具、索引和交互式知識庫的混合體
這個轉變讓我興奮不已。開發者在文檔方面的行為正在發生轉變。與其閱讀目錄或從上往下掃描,用戶現在從一個問題開始。心理模式不再是「讓我研究這個規范」,而是「按照我喜歡的方式重新整理這些信息」。
我記得剛開始編程的時候,我會花幾個小時閱讀API文檔,從頭到尾。現在呢?我打開文檔,直接搜索我想要的東西,或者問AI「怎么用這個庫做X」。這不是懶惰,而是效率的進化。
這個微妙的轉變——從被動閱讀到主動查詢——正在改變文檔需要成為什么。它們不再只是靜態的HTML或markdown頁面,而是正在成為交互式知識系統,由索引、嵌入和工具感知的AI Agent支撐。
因此,我們看到像Mintlify這樣的產品興起,它們不僅將文檔結構化為語義可搜索的數據庫,還充當跨平臺編程AI Agent的上下文源。Mintlify頁面現在經常被AI編程Agent引用——無論是在AI IDE、VS Code擴展,還是終端Agent中——因為編程Agent使用最新的文檔作為生成的基礎上下文。
這改變了文檔的目的:它們不再只是為人類讀者服務,也為AI Agent消費者服務。在這種新的動態中,文檔界面變成了一種AI Agent的指令。它不僅暴露原始內容,還解釋如何正確使用一個系統。
這里有個很有趣的趨勢,我稱之為「文檔的雙重性格」。人類讀者需要上下文、例子和解釋。AI Agent需要結構化數據、明確的規則和可執行的指令。好的文檔需要同時滿足這兩種需求。
未來的文檔可能會有三個層次:人類閱讀層(有故事性和解釋)、AI消費層(結構化和精確)、交互層(允許詢問和探索)。這就像為不同的學習風格設計教材,但這次是為不同的「思維方式」設計。
04
從模板到生成:
vibe coding 取代 create-react-app
這個趨勢讓我想起了工業革命到數字革命的轉變。過去,開始一個項目意味著選擇一個靜態模板,比如樣板GitHub倉庫或者像create-react-app、next init或rails new這樣的CLI。這些模板作為新應用的腳手架,提供一致性但缺少定制性。
開發者要么順應框架提供的任何默認值,要么冒著大量手動重構的風險。這就像工業時代的標準化生產:你可以有任何顏色的汽車,只要它是黑色的。
現在,隨著像Replit、Same.dev、Loveable、Convex的Chef和Bolt這樣的文本到應用平臺的出現,以及像Cursor這樣的AI IDE,這種動態正在發生變化。開發者可以描述他們想要什么(比如「一個帶有Supabase、Clerk和Stripe的TypeScript API服務器」),并在幾秒鐘內得到一個定制的項目腳手架。
結果是一個不是通用的,而是個性化和有目的的啟動器,反映了開發者的意圖和他們選擇的技術棧。這就像從工業化生產轉向大規模定制化。每個項目都可以有獨特的起始點,而不是從相同的模板開始。
這在生態系統中解鎖了一個新的分發模式。與其讓少數框架坐擁長尾,我們可能會看到可組合的、特定于堆棧的生成更廣泛的分布,工具和架構被動態地混合和匹配。這更多的是描述一個結果,AI可以圍繞它構建一個堆棧,而不是選擇一個框架。
但這里有個有趣的副作用,我稱之為「框架民主化」。以前,選擇框架是一個重大決定,因為切換成本很高。現在,框架選擇變得更像選擇今天穿什么衣服:可以隨時改變。
當然,這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標準化有它的優勢——團隊協作更容易,troubleshooting更簡單,知識傳播更快。但隨著AI Agent能夠理解項目意圖并執行大規模重構,實驗的成本顯著降低。
這意味著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更加流動的技術棧生態系統,其中選擇不再是永久性的決定,而是演化的起點。
04
超越 .env:
在 AIAgent 驅動的世界中管理秘密
這是一個很多人忽視但極其重要的問題。幾十年來,.env文件一直是開發者在本地管理秘密(比如API密鑰、數據庫URL和服務令牌)的默認方式。它們簡單、便攜、對開發者友好。但在AI Agent驅動的世界中,這個范式開始崩潰。
想想這個場景:你有一個AI Agent在幫你寫代碼,它需要連接到你的數據庫。你真的要把數據庫密碼直接給它嗎?如果是這樣,誰對數據泄露負責?AI agent?你?還是AI agent的提供商?
當AI IDE或AI Agent代表我們編寫代碼、部署服務和協調環境時,不再清楚誰擁有.env。更重要的是,傳統的「環境變量」概念本身可能已經過時了。我們需要的是一種能夠給予精確權限、可審計、可撤銷的秘密管理系統。
我們看到了一些可能的樣子的跡象。例如,最新的MCP規范包括一個基于OAuth 2.1的授權框架,暗示著可能轉向給AI Agent提供有范圍的、可撤銷的令牌,而不是原始秘密。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AI Agent不會得到你的實際AWS密鑰,而是獲得一個短期憑證或能力令牌,讓它執行一個狹窄定義的操作。
這可能發展的另一種方式是通過本地秘密代理的興起——在你的機器上或與你的應用一起運行的服務,充當AI Agent和敏感憑證之間的中介。代理可以請求訪問一個能力(「部署到預發布」或「將日志發送到Sentry」),而代理決定是否授予它——實時,并且完全可審計。
我把這種趨勢稱為「能力導向的安全」。與其給AI Agent鑰匙(秘密),我們給它們許可(能力)。這就像從「信任但驗證」轉向「零信任但啟用」。
未來的秘密管理可能看起來更像一個權限系統,每個操作都有明確的范圍,每個AI Agent都有明確的角色,所有訪問都被記錄和審計。這不僅更安全,也更符合AI Agent的工作方式:它們不需要知道所有東西,只需要知道完成任務所需的東西。
05
無障礙作為通用界面:
通過 LLM 的眼睛看應用
這個趨勢讓我想起了「意外的創新」理論。我們開始看到一類新的應用(比如Granola和Highlight),它們請求訪問macOS上的無障礙設置,不是為了傳統的無障礙用例,而是為了讓AI Agent能夠觀察和與界面交互。但這不是一個hack:這是一個更深層次轉變的預示。
無障礙API最初是為了幫助有視力或運動障礙的用戶導航數字系統而建立的。現在,這些相同的API正在成為AI Agent理解和控制數字環境的通用語言。這就像盲文意外地成為了機器人讀取世界的方式。
想想這個:無障礙API已經解決了「如何讓機器理解人類界面」的問題。它們提供了語義化的元素描述:這是一個按鈕,這是輸入框,這是鏈接。對于AI Agent來說,這就是完美的數據結構。
這里有個很深刻的洞察:我們一直在尋找如何讓AI Agent與人類世界交互,但答案可能就在我們面前。無障礙技術已經標準化了,已經在所有主流操作系統中實現,已經經過了十幾年的實戰檢驗。
如果經過深思熟慮的擴展,這可能成為AI Agent的通用界面層。AI Agent可以像輔助技術那樣語義地觀察應用程序,而不是點擊像素位置或抓取DOM。無障礙樹已經暴露了結構化元素,如按鈕、標題和輸入框。如果用元數據(如意圖、角色和功能)進行擴展,這可能成為AI Agent的第一類接口,讓它們有目的和精確地感知和操作應用。
實際上,這個方向有幾個可能的發展路徑:
第一個是上下文提取,我們需要一種標準方式,讓使用無障礙或語義API的LLM Agent能夠查詢屏幕上有什么,它可以與什么交互,以及用戶正在做什么。想象一下,AI agent可以說「告訴我這個屏幕上所有可點擊的元素」或「用戶現在在什么位置」,并立即得到結構化的答案。
第二個是意圖式執行,與其期望AI Agent手動串聯多個API調用,不如暴露一個高層端點,讓它聲明目標(「將物品添加到購物車,選擇最快配送」),然后讓后端計算出具體步驟。這就像告訴司機「帶我去機場」,而不是給出每一個轉彎指令。
第三個是LLM的備用UI,無障礙功能為LLM提供了一個備用UI。任何暴露屏幕的應用都變得對AI Agent可用,即使它沒有公開API。對開發者來說,這暗示了一個新的「渲染層」——不僅是視覺或DOM層,而是AI Agent可訪問的上下文,可能通過結構化注釋或無障礙優先的組件來定義。
這三個方向共同指向一個未來:應用程序不再只為人眼設計,也為AI「眼」設計。每個界面元素都攜帶豐富的語義信息,不僅描述它看起來是什么,還描述它能做什么,以及如何使用它。
這引出了一個有趣的想法:如果我們把無障礙設計作為「機器可讀性」的標準呢?每個新的UI元素,每個新的交互模式,都從一開始就考慮機器理解。這不僅讓殘障人士受益,也讓AI Agent受益。
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一種「雙重設計」的趨勢:不僅為人類設計,也為AI Agent設計。而無障礙原則可能成為這兩者的橋梁。這就像為多文化世界設計語言:不僅考慮母語者,也考慮學習者和翻譯者。
06
異步AIAgent工作的興起
這個趨勢反映了工作方式的根本轉變。隨著開發者開始更流暢地與編程AI Agent一起工作,我們看到了向異步工作流的自然轉變,AI Agent在后臺運行,追求并行的工作線程,并在取得進展時報告回來。
這讓我想起了從同步編程到異步編程的轉變。一開始,程序都是同步的:做完一件事,再做下一件事。然后我們發現,等待是浪費時間,并發才是王道。現在,我們在人機協作的層面經歷同樣的轉變。
這種交互模式開始看起來不太像結對編程,更像任務編排:你委派一個目標,讓AI Agent運行,稍后檢查。這就像你有了一個非常能干的實習生,你可以給他一個項目,讓他去做,然后你專注于其他事情。
關鍵是,這不僅僅是卸載努力;它還壓縮了協調。與其聯系另一個團隊更新配置文件、分類錯誤或重構組件,開發者越來越能夠直接將這個任務分配給一個根據他們的意圖行動并在后臺執行的AI Agent。
這種變化有個深層次的含義:我們正在從同步協作轉向異步交響。傳統的軟件開發像是一場面對面的會議:所有人同時在場,實時討論。新的模式更像是一場分布式的樂團演奏:每個演奏者(AI Agent)根據總譜(規范)獨立演奏,指揮(開發者)協調整體。
AI Agent交互的界面也在擴展。除了總是通過IDE或CLI提示,開發者可以開始通過以下方式與AI Agent互動:
向Slack發送消息
在Figma模擬圖上評論
在代碼差異或PR上創建內聯注釋
基于部署的應用預覽添加反饋
以及利用語音或基于通話的界面
開發者可以口頭描述更改
這創建了一個模型,其中AI Agent貫穿開發的整個生命周期。它們不僅編寫代碼,還解釋設計、響應反饋、并在平臺間分類錯誤。開發者成為決定追求、丟棄或合并哪個線程的協調者。
也許最有趣的是,這種異步模式可能會改變我們對「分支」的理解。傳統的Git分支是代碼的分叉。未來的「分支」可能是意圖的分叉,每個分支由不同的AI Agent以不同的方式探索。開發者不再是合并代碼,而是評估和選擇不同的解決方案路徑。
07
MCP 距離成為通用標準更近了一步
MCP(模型上下文協議)是最近最令人興奮的協議創新之一。我們最近發布了一份關于MCP的深度分析。從那以后,勢頭加速了:OpenAI公開采用了MCP,該規范的幾個新功能被合并,工具制造商開始聚合在它周圍,將其作為AI Agent和現實世界之間的默認接口。
這讓我想起了HTTP在90年代的角色。HTTP不是第一個網絡協議,也不是最復雜的,但它簡單、足夠好,得到了廣泛支持。現在MCP可能正走在類似的道路上。
在其核心,MCP解決了兩個大問題:它為LLM提供了完成可能從未見過的任務的正確上下文集;它用一個干凈的、模塊化的模型取代了N×M定制集成,在這個模型中,工具暴露標準接口(服務器),可由任何AI Agent(客戶端)使用。
這里有個深刻的洞察:我們正在見證「能力標準化」的誕生。就像USB標準化了設備連接,MCP正在標準化AI Agent能力。任何工具都可以暴露自己的功能,任何AI Agent都可以使用這些功能,不需要定制集成。
我們預計隨著遠程MCP和事實上的注冊表上線,會看到更廣泛的采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應用可能開始默認附帶MCP界面。想想API如何讓SaaS產品相互插入并跨工具組合工作流。MCP可以通過將獨立工具轉化為可互操作的構建塊,為AI Agent做同樣的事情。
這引出了一個有趣的想法:「能力市場」的出現。想象一下,未來有一個龐大的能力注冊表,AI Agent可以發現和使用新能力,就像開發者現在使用npm或PyPI一樣。需要發送郵件?有個MCP服務器。需要圖像處理?有個MCP服務器。需要自定義業務邏輯?有個MCP服務器。
這不僅僅是技術標準,它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能力即服務(Capabilities as a Service)。任何人都可以創建一個MCP服務器,暴露一個有用的能力,然后讓所有AI Agent使用它。這就像云計算的下一個階段:不僅計算資源商品化了,連能力本身也商品化了。
08
抽象原語:
每個 AIAgent 都需要認證、計費和持久存儲
這個趨勢反映了一個基本的進化規律:抽象層次不斷提升。隨著vibe coding AI Agent變得更強大,有一件事變得清楚:AI Agent可以生成大量代碼,但它們仍然需要一些堅實的東西來插入。
就像人類開發者依賴Stripe進行支付、Clerk進行認證或Supabase進行數據庫能力一樣,AI Agent需要同樣干凈和可組合的服務原語來搭建可靠的應用程序。這里有個有趣的觀察:AI Agent不是要取代基礎設施,而是要更好地利用它。
在很多方面,這些服務——具有清晰邊界、符合人體工程學的SDK和減少失敗機會的合理默認值的API——越來越多地充當AI Agent的運行時接口。
想想這個場景:你告訴AI Agent「創建一個帶有用戶認證和訂閱管理的SaaS應用」。AI Agent需要什么?它需要一個認證系統(Clerk),一個支付系統(Stripe),一個數據庫(Supabase),可能還需要郵件服務、文件存儲等等。
這引出了一個深刻的洞察:AI Agent重塑了「框架」的概念。傳統框架給你一個結構,你在里面填充邏輯。AI Agent框架給你一套原語,AI Agent可以組合成任何結構。
隨著這種模式的成熟,我們可能開始看到服務通過不僅暴露API,還有架構、能力元數據和幫助AI Agent更可靠地集成它們的示例流程來為AI agent消費進行優化。
這就像從「自底向上」變成「自頂向下」。以前,你從基礎設施開始,逐層向上構建。現在,你從意圖開始,AI Agent幫你找到合適的構建塊。這不是反向工程,而是正向設計。
一些服務甚至可能開始默認附帶MCP服務器,將每個核心原語轉化為AI Agent可以安全、開箱即用地推理和使用的東西。想象一下,Clerk暴露一個MCP服務器,讓AI Agent能夠查詢可用產品、創建新的計費計劃或更新客戶訂閱——所有這些都預先定義了權限范圍和約束。
AI Agent不再需要手寫API調用或在文檔中搜索,它可以說「為產品X創建一個月費49美元的專業版計劃,支持基于使用量的超額收費」,Clerk的MCP服務器會暴露這個能力,驗證參數,并安全地處理編排。
這帶來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我稱之為「聲明式基礎設施」。AI Agent不需要知道如何實現用戶認證,它只需要聲明「這個應用需要用戶認證」,然后讓合適的原語服務處理具體實現。
更深層次的影響是,這可能會導致「即時最佳實踐」的出現。這些服務不僅提供功能,還編碼了最佳實踐。當AI Agent使用Stripe集成時,它自動獲得了處理訂閱、管理失敗付款、處理退款等的最佳實踐。
這就像建筑行業的標準化組件。你不需要每次都從零開始設計電氣系統,你使用標準的開關、插座和配線方法。AI Agent也不需要每次都從零開始實現認證,它們使用經過驗證的、標準化的服務。
最有趣的是這可能創造的「能力生態系統」。隨著越來越多的服務變得對AI Agent友好,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新的市場出現:專門為AI Agent設計的原語服務。這些服務的SDK不再針對人類開發者,而是針對AI Agent,用簡單的接口和明確的約束來暴露強大的能力。
09
結語:軟件開發的下一章
這九個趨勢指向一個更廣泛的轉變,新的開發者行為正在與更強大的基礎模型一起出現。作為回應,我們看到新的工具鏈和像MCP這樣的協議形成。這不僅僅是將AI疊加在舊工作流上,而是對如何在核心由AI Agent、上下文和意圖構建軟件的重新定義。
我想強調的是,這些趨勢不是獨立的。它們互相強化,共同構成了一個新的開發者生態系統。AI原生的版本控制系統依賴于標準化的能力接口;合成式界面受益于語義化的無障礙API;異步協作模式需要強大的秘密管理系統。
這讓我想起了每一個技術革命的規律:開始時,新技術模仿舊模式;然后,我們開始探索新技術的獨特可能性;最后,我們重塑整個系統以充分利用新能力。我們正在經歷第二到第三階段的轉變。
許多開發者工具層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這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思維方式的革命。我們正在從「編程」轉向「意圖表達」,從「版本控制」轉向「意圖追蹤」,從「文檔」轉向「知識神經網絡」。
也許最重要的是,這些趨勢預示著軟件開發角色的根本變化。未來的開發者可能更像交響樂指揮,協調不同AI Agent的工作,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更像獨立的器樂演奏者。
這個轉變既令人興奮又有些不安。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未知的領域,新的規則還在形成。但歷史告訴我們,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創造了比它摧毀的更多機會。關鍵是保持開放的心態,適應變化,同時堅持那些讓我們成為優秀開發者的核心價值:解決問題、創造價值、服務用戶。
我們很興奮構建和投資下一代工具,不僅是為了更高效地編程,而是為了解決以前無法解決的問題,創造以前無法想象的可能性。這就是技術進步的真正意義:不僅是做得更快,而是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