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科技組
作者|孫曉晨
編輯|苗正卿
頭圖|視覺中國
千呼萬喚始出來,國產AI智能體平臺Manus宣布開放注冊,所有人均可使用。
據悉,Manus注冊用戶可一次性獲得1000積分獎勵,另外每天還可通過免費完成一項任務以獲得300積分。每日免費任務積分將在午夜刷新,且不會累積。
針對不同用戶和不同需求,Manus提供三種付費訂閱計劃,定價分別為每月19美元、39美元或199美元,以提供更多訪問權限、額外功能和優先服務。
作為在今年三月份推出的明星產品,Manus的出現一度被網友稱為“中國的第二個DeepSeek時刻”,并且掀起了人們對于人工智能代理的關注熱潮。然而,Manus的出現也伴隨著諸多質疑,譬如其之前的邀請碼制度便飽受爭議,出現“一碼難求”和“天價邀請碼”等情況,被認為是“饑餓營銷”,其創始人表示邀請碼制度是因為服務器容量有限。
如今,這種邀請碼制度已經成為歷史,Manus開放注冊證明其已經逐步走向“公測”階段,而三檔訂閱服務也展示了該產品當前的商業化路徑。
此外,Manus在國外社交平臺首次亮相,其移動端APP也首先于國外上線,作為一款國產產品,這種產品定位并不討喜。據悉,此次開放注冊的版本也是Manus海外版,其中文版尚在開發之中,由通義千問提供專屬模型支持。
這種海外路線顯然是Manus已定的商業路徑。有媒體報道,運營Manus的創業公司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在4月份完成了7500萬美元的融資。本輪融資由美國硅谷知名風投公司Benchmark領投,估值增長了約五倍,將達5億美元。據了解,此輪資金將用于全球市場擴張,重點布局海外市場。
可見,Manus的目標用戶目前主要是海外群體,但是其技術成熟度與市場適應性還待驗證,而這種產品定位不免讓國內用戶感到疑惑。
除開產品定位爭議,事實上,在此次公開注冊后,Manus的付費訂閱計劃也飽受吐槽。經濟學家Arturito Andhrad直言“如果我是你的話,我會重新審視定價模式。”
也有博主表示,“訂閱模式確實不夠理想,它本可以成為一個很棒的工具,但在日常使用中無法與GPT Pro競爭。”
也有博主吐槽“我還是不敢相信我付了40美元,結果所有的積分都過期了。而且它的表現也沒比OpenAI的產品好多少。”
另有博主認為Manus此次公開注冊有著市場壓力的考量,畢竟同類型產品已經出現很多。事實上,不僅OpenAI等國外廠商加強了對Agent應用程序的開發構建,國內大廠也有所跟進,字節跳動的Coze和百度的心響等都在擠壓Manus的生存空間。
這些觀點都證明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Manus的定價策略可能并不能很順利地被用戶接受,而其面對的市場環境也遠比其年初爆火時惡劣。
當下的AI市場正在風云變幻之際,OpenAI轉變自身的重組計劃,任命Fidji Simo正式出任“應用CEO”,且醞釀上市計劃;馬斯克的xAI也在進行新的融資談判;谷歌Gemini勢頭正勁。Manus在此時公開注冊,能否像幾個月前一樣引起廣泛關注,能否從“小眾應用”成為“大眾產品”,目前還需用市場表現說話。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344671.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