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刷短視頻時,你有沒有刷到過這樣的畫面?一間教室,三五個孩子,一位老師站在斑駁的黑板前,粉筆灰簌簌落下,那場景,像極了從時光深處走來的老照片。如今,這樣的 “鄉村小學獨幕劇” 正從個別現象,逐漸變成鄉村教育的常態,背后折射出的,是城鄉教育差距不斷擴大的嚴峻現實。
如果廣大的農村地區,連學校都沒有了,談何鄉村振興?我們的鄉村教育還有沒有未來?鄉村教育將何去何從?
鄉村學校的消失勢不可擋,各種嘗試效果甚微!
數據顯示,2013 年,中國鄉村學生數量還有 3120 萬,到 2021 年,這個數字銳減至 2240 萬。更令人揪心的是,有學者依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預測,到 2035 年,鄉村小學在校生規模將進一步 “縮水”,減少到 829 萬。這可不是簡單的數字變化,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一個孩子的未來,一個家庭的希望,更是鄉村發展的根基。
走進鄉村學校,你會發現,這里仿佛進入了一個 “時空錯位” 的世界。學校規模小得驚人,分布又極為分散,有些學校甚至只有十幾名學生。師生比例更是 “失衡” 到讓人咋舌,一個老師可能要同時教授語文、數學、音樂、美術等多門課程,堪稱 “全能型選手”。
“撤點并校” 政策的實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鄉村學校的萎縮。原本散布在村落中的學校被合并,農村學校數量大幅減少,而且新的學校往往距離原有的村落更遠。這就導致一些年齡小的孩子,上學成了一件困難事,家長們無奈之下,只能選擇讓孩子去城市上學。在一些偏遠山區,為了上學,孩子們每天要走幾公里甚至十幾公里的山路,遇到惡劣天氣,更是危險重重。這樣的求學路,讓多少孩子和家長望而卻步。
重視教育的農村家庭會想盡辦法把孩子送到城市學校,而這些孩子往往是農村學校的優質生源。接觸過一名家長,他有兩個孩子,大兒子學習成績差,升入初中的時候家長選擇讓孩子在鄉里上學,等到女兒讀初中的時候,家長托關系把孩子送到了縣城,家長的原話是“小女兒成績一直比較好,城里學校教育質量更好點,至于大兒子,就不是學習的料,初中畢業算了……”
城市的學校里,孩子們能接觸到更豐富的教育資源、更先進的教學理念,這對農村學校的生源來說,無疑是一次 “釜底抽薪”。
農村學校留不住優質生源,同樣也留不住優秀的年輕教師。剛剛上班的年輕老師,只要有機會,就會逃離,即便暫時沒有離開,等服務期滿,也會通過選調考試進城。
為了留住鄉村學校,國家已經進行了許多嘗試。教師“縣管校聘”、全員輪崗等系列政策都是為了促使縣域內中小學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但各地實施的教師“縣管校聘”變成了教師末位淘汰,城市學校真正的優秀教師下不去,致命城鄉教育的差距越拉越大。
強制教師輪崗也廣為詬病,教育資源不是分土豆,把大土豆、小土豆打亂重新分配,看似公平,實則隱患較大。不信你問改革旋渦中的老師們,他們最深有體會。
鄉村教育將何去何從?
當我們在討論鄉村教育時,其實是在討論中國的未來 —— 畢竟,960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能只有城市的霓虹,沒有鄉村的燈火。那些堅守在鄉村學校的老師,那些在田埂上讀書的孩子,他們不該成為 “被遺忘的角落”。
鄉村教育,就像廣袤田野上的一盞明燈,照亮著無數孩子前行的道路。它不僅關乎教育公平,更關乎鄉村振興的未來。我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鄉村學校一個個消失,看著鄉村孩子失去在家門口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政府、社會、學校和家庭,都應該行動起來,為鄉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或許,我們可以加大對鄉村教育的投入,讓鄉村教師能夠安心教學。甘肅試點 “鄉村教師專項津貼”:每月多給 2000 元,偏遠地區再加 1000 元,職稱評定優先考慮,這些都是有益的嘗試。
當有一天,我們再次走進鄉村,看到的不再是冷清的校園、寥寥無幾的學生,而是孩子們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教室里傳出瑯瑯的讀書聲,那才是鄉村教育最美的模樣,也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