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達醫曉護的第5485篇文章
未雨綢繆:漢語成語,出自《詩經·豳風·鴟鸮》:“迨天之未陰雨…綢繆牖戶。”意思是在天還沒下雨的時候,就修補好房屋的門窗。現用以比喻事先做好準備。
在乳腺科遺傳咨詢診室前,段女士拿著母親的"浸潤性乳腺癌"的病理報告單憂心忡忡。近日來微信推送的“乳腺癌有家族遺傳傾向”等字眼,讓這位身為女兒、又是兩個女兒的母親陷入深深的焦慮,決定來遺傳門診評估自己和女兒們的患癌風險。數據顯示,我國每10例乳腺癌患者中就有1例具有明確家族史。面對寫在基因里的風險密碼,科學認知與主動管理才是破解的關鍵。
一、構建風險認知
乳腺癌的家族聚集性源于遺傳易感基因,其中BRCA1/2基因突變可使終生患病風險提升至60%-80%。但需要明確的是:約90%的乳腺癌屬于散發性,真正由明確遺傳基因突變導致的僅占5%-10%。我們建議以下人員關注風險信號:
1.一級親屬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史
2.兩位及以上的二級親屬50歲前患乳腺癌或卵巢癌
3.至少一位一級親屬攜帶已知BRCA1/2基因致病性突變;或自身攜帶BRCA1/2基因致病性突變。
符合任一高危特征者應早期啟動專業遺傳咨詢。應該注意的是,基因檢測結果并非腫瘤的"判決書",而是制定個體化防治策略的計劃表。
二、了解篩查策略
除了關注基因風險,常規篩查也至關重要。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NCCN)指南建議,高危人群應該按以下頻率進行檢查:
25-29歲
每年行乳腺超聲或乳腺MRI。
30歲以上
每年進行鉬靶、超聲及乳腺MRI,可間隔6個月交替進行。
除了常規篩查,目前新一代的斷層融合技術(DBT)可提升40%的早期檢出率,ctDNA檢測在乳腺癌的篩查中也顯示出潛在的價值。
三、生活方式干預
研究證實,70%的人群可通過生活方式干預降低罹患乳腺癌的風險。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WCRF)、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等權威機構建議:
1.膳食模式
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藍花、羽衣甘藍)攝入,其內的蘿卜硫素可誘導癌細胞凋亡。控制紅肉攝入量在每周500g以內,食用深海魚類、堅果、高膳食纖維食品等為健康保駕護航。
2.運動處方
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可使風險降低20%。
3.體重管理
BMI每升高5kg/m2,絕經后乳腺癌風險增加12%。建議BMI控制在18.5-24.9之間。
4.晝夜節律
保證每天7小時優質睡眠,夜班工作者補充褪黑素需遵醫囑。
四、預防性醫療決策
對于經遺傳評估確認為高危的個體,可考慮:
1.化學預防
他莫昔芬可使高風險人群發病率降低,但需經臨床醫生嚴格評估適用情況及子宮內膜狀況。
2.預防性手術
雙側乳腺切除術可降低90%以上發病風險,需配合乳房重建專家制定個性化方案。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預防方式涉及手術創傷,必須慎重選擇。
3.生殖健康管理
建議在35歲前完成生育計劃,哺乳期持續到6個月以上。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跟蹤研究顯示,規范參與早篩項目的高危人群,五年生存率達到98.2%,較普通患者提升15%。乳腺癌正在從致命疾病轉變為可管理的慢性病。
在基因組學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既要敬畏遺傳密碼的力量,更要相信醫學進步的守護。有乳腺癌家族史并不意味著一定會患癌,只要提高健康意識,積極采取科學有效的預防措施,定期篩查,就能夠最大程度降低患病風險。段女士在完成遺傳咨詢后感嘆:"知道了風險密碼的存在,反而更讓我獲得了掌控健康的主動權。"這或許是對抗家族遺傳風險最智慧的姿態。若在關注乳腺健康過程中有任何疑問或擔憂,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以科學的態度為乳腺健康保駕護航。
作者: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
乳腺科 賈紅燕 主任醫師
乳腺科 張傲雪 主治醫師
部分圖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予以刪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為化名,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