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南亞國家中,越南對中國的態度是最為復雜的,甚至可以用“別扭”來形容。
一方面,越南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對中國有著強烈的依賴和模仿,甚至可以說是某種程度上的“崇拜”;
另一方面,越南的輿論環境中卻充斥著對中國的負面情緒,官方與民間時常表現出某種“抹黑”甚至敵對的姿態。
又要學,又要踩,這種矛盾的態度究竟從何而來?未來我們和越南的關系到底會如何發展?
歷史仇恨與政治操控交織,強化“反華”情緒
越南對中國的復雜態度,很大程度上受到歷史因素的影響。從歷史上看,越南的文化與中國的關系極為密切,甚至可以說,古代越南的很多文化傳統,幾乎是“照搬”中國的。
首先,越南在長達千年的時間里都是中國的藩屬,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越南的儒家思想、科舉制度、漢字書寫體系、道教信仰、禮樂制度等,均源自中國。越南古代的《南史》就曾明確記載:“我南國之禮樂,皆取之華夏。”越南的官僚制度,長期以來也是模仿中國的封建王朝體系,甚至連官服、皇宮建筑風格、年號制度等,都是直接借鑒中國。
然而,進入近現代以來,越南政府在政治需求下,逐步推行“去中國化”運動。在 20 世紀 50 年代,越南政府開始廢除儒家祭祀,強調本民族獨立文化;近年來,越南的歷史教科書更是極力淡化中國文化對越南的影響,甚至在官方場合避免使用漢字,轉而強調“南方特色”。
但與此同時,越南的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工業體系,又在不斷模仿中國。河內、胡志明市的許多地標建筑風格與中國沿海城市極為相似,越南的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外賣、共享經濟等,也幾乎是“中國模式”的翻版。
這種一邊“去中國化”、一邊“仿中國化”的矛盾行為,恰恰反映了越南社會的糾結心理。
冷戰時期蘇聯的影響
越南的反華情緒,并不僅僅是源于歷史的藩屬關系或南海爭端,事實上,蘇聯在冷戰時期對越南的影響,才是這一情緒形成的關鍵因素之一。
眾所周知,在 20 世紀 50-70 年代,中蘇兩國在意識形態和外交政策上發生了嚴重對立,而越南正是蘇聯拉攏的重要棋子。蘇聯希望通過扶持越南,使其成為在東南亞對抗中國的代理人。
因此,在 1975 年越南統一之后,蘇聯立即給予了越南巨額經濟和軍事援助,并在越南建立了軍事基地。越南也因此在政治上倒向蘇聯,對中國采取敵對態度。
這種敵對態度的直接體現,就是 1979 年的中越戰爭。越南在 1978 年出兵占領柬埔寨,推翻了紅色高棉政權,并在邊境頻繁挑釁中國。中國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最終發動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盡管戰爭僅持續了一個多月,但越南軍隊遭受重創,徹底粉碎了蘇聯扶持越南牽制中國的戰略設想。
蘇聯原本計劃在東南亞依靠越南牽制中國,并在南海建立軍事存在,但由于越南在中越戰爭中被打殘,這一計劃最終未能成功。
雖然蘇聯已不復存在,但其留下的“政治遺產”仍然影響著越南。今天,越南的政治精英階層中,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親俄派”,他們繼承了蘇聯時期的反華意識形態,并通過媒體、教育等方式,繼續塑造中國威脅論,以此強化民族主義情緒。
經濟上依賴中國,卻又不愿承認
近年來,越南經濟發展迅速,甚至被稱為“世界工廠的接班人”。2023年,越南的 GDP 增長率達到了 5.05%,在全球經濟放緩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較快的增長。然而,這一成績的取得,與中國的產業外溢密不可分。
首先,中國是越南最大的貿易伙伴。據越南海關統計,2023年越南對中國的出口額達到 583 億美元,而從中國的進口額更是高達 1167 億美元,逆差超過 500 億美元。這說明,越南的制造業高度依賴中國的原材料、設備和技術支持。
越南的紡織服裝、電子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其生產所需的紗線、芯片、機械設備等大部分依賴中國進口。
此外,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越南也在廣泛采用中國的技術和資金。例如,越南北南高速鐵路的規劃原本考慮采用日本新干線技術,但最終在成本和可行性考慮下,越南政府逐步傾向于引入中國高鐵技術。此外,越南首都河內的輕軌 2 號線,由中國企業承建并提供技術支持,盡管在施工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延誤,但最終仍在 2021 年正式投入運營。
這些案例表明,越南的現代化進程在相當程度上借鑒并依賴了中國的經驗和資源。然而,在越南輿論場上,關于中國的報道往往帶有消極色彩。2022 年越南社交媒體曾廣泛傳播“越南制造超越中國”的言論,稱蘋果公司將在越南建立更多工廠,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然而事實是,蘋果供應鏈仍然主要依賴中國,越南的生產能力遠遠無法與中國相提并論。蘋果 CEO 庫克在 2022 年訪問越南時明確表示,越南確實是蘋果重要的生產基地,但中國仍然是其最重要的制造合作伙伴。
越南媒體的這種過度解讀,反映了其社會對中國的復雜情緒:既想在全球經濟格局中擺脫中國的影響,但又不得不依賴中國。
民族自尊與現實落差
越南民族自尊心極強,他們在歷史上屢次抵抗強敵,如抗法、抗美戰爭,因此有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然而,現實情況是,越南的發展水平與中國仍有顯著差距。在工業體系上,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而越南雖然是“世界工廠的新興成員”,但仍停留在低端制造業,關鍵的技術、設備依然依賴進口。
越南在 2023 年成為全球第二大服裝出口國,但其紡織原料 60% 以上來自中國。在科技領域,雖然越南近年來在半導體和智能制造方面有所突破,但與中國的技術積累相比,仍存在代差。華為、字節跳動、大疆等中國企業已經在全球市場占據領先地位,而越南本土科技企業尚未能在國際舞臺上取得類似的影響力。
這種落差,使得越南社會在面對中國時,表現出既羨慕又抗拒的復雜心態。一方面,他們渴望學習中國的成功經驗,越南政府近年來推動的“國產化”戰略,幾乎是模仿中國的產業政策。
另一方面,他們又害怕被中國全面超越,因此需要在輿論上抹黑中國,以尋找心理平衡點。不僅如此,越南政府在政治需要時,經常利用“反華”情緒來轉移國內矛盾。2014 年中國在南海海域部署“981”鉆井平臺,引發越南國內大規模反華示威,甚至發生針對中國工廠的打砸搶燒事件,導致多家中資企業受損,甚至有中國公民傷亡。
然而,諷刺的是,這些被示威者襲擊的工廠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韓資企業,而非真正的中資企業。
結論:未來也會繼續矛盾下去
越南對中國的態度之所以“別扭”,是因為其社會在經濟、政治、歷史和心理層面都處于一種矛盾狀態。一方面,越南經濟高度依賴中國,甚至在許多領域學習和模仿中國的發展模式;另一方面,歷史恩怨、政治操控以及民族自尊心的作用,使越南社會難以正視中國的領先地位,而選擇通過“抹黑”來平衡心理落差。
未來,這種矛盾心態很可能會繼續存在。隨著越南經濟進一步發展,它對中國的依賴可能會有所降低,但在短期內,越南無法真正擺脫中國的影響。而如果越南能夠更加務實地看待中越關系,減少非理性的民族主義情緒,也許兩國關系能進入一個更加穩定和互利共贏的階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