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3年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青少年兒童ADHD患病率達6.4%,這就意味著每15個兒童里就有1個ADHD患者,患病率高,患者基數龐大。
2023年暑假,來自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的劉相昭陽、陸飛羽,視覺傳播學院的葉書伶、李羽晗,動畫與游戲學院的王英禾和時尚設計學院的李樂萌等6名學生組成了一支跨學科隊伍,成立了“從隱形障礙到全納支持:ADHD兒童社會支持體系的政策響應與路徑創新”項目組。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項目組深入調研ADHD兒童群體現狀,探索藝術療愈與教育干預結合策略,創新性構建全納支持體系,切實關照兒童身心健康。
目前,該項目已入圍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哲學社會科學類省級決賽。
上課時像“屁股下長釘子”坐立難安,總是擾亂課堂秩序;寫作業時頻繁走神,簡單的任務總是一再拖延;與同齡人玩耍時總有沖動行為,被旁人貼上“缺乏管教”的標簽……在過去一年多的調研中,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的這支學生團隊見到了許多這樣的孩子。
事實上,他們可能不是真的“不服管教”,而是得了一種神經疾病——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也就是大眾俗稱的“多動癥”。這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育問題,其主要表現為注意力難以集中、過度活躍以及沖動行為,這一系列癥狀對患者的學習、工作以及社交能力均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2024年初,團隊成員們認識了兩位ADHD患兒家長。“孩子在學校課業跟不上,交友上也有困難;而且干預藥物很難買,相關的醫療干預手段也非常有限。”在交談中她們得知,患兒身心上的不適感以及現實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困難,使家長感到迷茫和焦慮。
6-12歲是ADHD確診的高峰期,處于這一階段的患病孩童正默默承受著諸多隱匿障礙,他們雖數量眾多且飽受病痛折磨,卻長期缺乏足夠的社會關注。
隨著進一步了解,學生們看到了更多為ADHD不同癥狀所困擾的家庭,感慨于家長對孩子最樸素的情感關照,她們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這一病癥、并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到患兒家庭,“從隱形障礙到全納支持——ADHD兒童社會支持體系的政策響應與路徑創新”項目就此按下了啟動鍵。
為深入探究ADHD群體的真實狀況,項目組精心籌備并先后發放了兩類問卷,問卷回收數量近2000份。調查涉及的人群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年齡跨度廣泛、職業呈現多樣化特征。
部分調查結果
該項目組還深入ADHD一線現場,展開了全面且深入的調研工作。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先后對三所學校,即賣魚橋小學、澳門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系、杭州狄邦文理學校;三所醫院,涵蓋浙江省康復中心、浙江省兒童醫院、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以及一個位于美國德克薩斯州的特殊營地——Camp Summit,進行了細致考察。
同時,項目組還訪談了近百個ADHD家庭,調研范圍遍及學校教育、醫療系統等多個重要領域,兼具國際視野,從而收集到了大量前沿資訊、海量個案資料,以及患病孩童及其家屬的真實體驗,切實掌握了ADHD群體的真實現狀,為后續實現對該群體的全納支持筑牢了堅實基礎。
項目組成員王英禾同學(中)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特殊營地Camp Summit與當地ADHD孩童互動合影
項目組指導老師高嵬帶隊于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考察
團隊成員于浙江省兒童醫院收集問卷、實地考察、采訪ADHD孩童家屬(左右滑動觀看)
團隊成員于浙江省康復中心學習體驗、收集素材
團隊于賣魚橋小學交流學習,調研賣魚橋小學ADHD全納支持體系(左右滑動觀看)
項目組的6名成員來自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視覺傳播學院、動畫與游戲學院、時尚設計學院等。在調研期間,她們一直在思考,如何發揮自身專業特長,在藝術療愈、藝術科普等領域支持ADHD兒童?為此,他們著力開發了“燈塔”ADHD交互平臺,精心設計了ADHD科普讀本,并創建了中國美術學院ADHD互助聯盟跨學科志愿者團隊,以實際行動為ADHD群體送去關懷與幫助。
ADHD科普讀本
“燈塔”ADHD交互平臺
2024年12月與2025年1月,團隊成功舉辦了兩場線下活動,以“誰還不是個乖小孩”為主題,邀請ADHD患兒于家長共同參與,通過插畫、手工、動畫配音等多種藝術形式開展交流。在面對面接觸中,她們進一步了解這一人群及其家人面臨的現實困擾。
“誰還不是個乖小孩”活動現場
“ADHD兒童當下面臨的三重主要困境,即患者及家屬存在病恥感、診療體系不完善引起的誤診與確診困難、ADHD兒童在教育環境中缺少公平,長期面對著有色眼鏡與歧視。”項目組成員介紹道,為此,她們依托自身在藝術資源與創作能力方面的優勢,運用藝術手段提升ADHD宣傳科普力度;與社區、醫療機構等聯動,推進構建“家庭-學校-醫院”三位一體的ADHD診療干預模式,并增加藝術療愈在其中的應性;最終目標是打造包容性全納教育體系,構建神經多樣性友好性社會。
該項目組還獲得了醫學界、教育界眾多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與幫助,匯聚多方力量,共同為改善ADHD群體的現狀而不懈努力。
“我尤為贊賞項目創新性地將藝術療愈與教育干預結合,探索建立"家庭-學校-醫院"聯動支持網絡——這不僅突破傳統病理化矯正的局限,更開創了符合中國教育生態的差異化支持路徑。我深信這樣的探索必將為構建神經多樣性友好型社會注入新動能,讓每個ADHD兒童都能在理解與支持中綻放獨特光芒。”杭州師范大學心理科學研究院張行教授這樣評價本項目。
杭州師范大學附屬醫院認知與腦疾病研究中心主任臧玉峰認為,“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乎國家未來發展,保障兒童身心健康十分重要。ADHD兒童長期處于‘不被理解’的社會困境中,而本項目密切關注ADHD兒童成長困境,直擊群體痛點,在實踐層面積極探索ADHD跨界診療、藝術療愈與數字技術結合的創新路徑。”
上海市心理學會社區心理健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主任劉素珍表示,“童年的依戀滿足是兒童安全感,也就是信任自己和他人的起源。ADHD兒童因其特殊性會遇到歧視和拒絕,所以,家庭和社會給予依戀滿足的理解支持力度更重要!從這個維度上,本項目具有極強的社會意義。”
“作為一名兒科 醫生,我十分支持該項目將醫學實證與人文關懷相結合,推動社會認知從‘病理矯正’轉向‘優勢發展’的范式革新。”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中醫師徐詩輝認為。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主任醫師楊榮旺認為:“該項目創新性地構建‘全納支持’,提出‘醫學-學校-家庭’的ADHD支持網絡,對構建教育平衡有積極建設作用;探索藝術療愈為ADHD領域的發展提供全新方向,為構建中國ADHD兒童的支持教育提供了創新性構建策略。”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江河表示:“本項目深度聚焦ADHD兒童這一群體,直擊痛點剖析出了這一群體長期以來面臨的各種社會化困境,體現了項目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同時,項目組探索出‘藝術+教育+治療’的 ADHD兒童干預新路徑,未來經過進一步深化,可具有廣泛的社會應用價值。”
“我們會持續追蹤并幫助ADHD人群。未來,我們將繼續在實踐層面探索ADHD跨界診療、可視化宣傳、藝術療愈,以及ADHD數字化支持的創新路徑,改善ADHD兒童的社會處境、助力其健康成長,并銜接教育公平的議題。同時,項目組將就繼續優化現有成果,使之能夠在未來服務更廣泛的ADHD人群,提升該人群的社會生活水平,最終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項目組成員說道。
來 源|潮新聞
編 輯|黃筱柔 陳舒婷
責 編|劉 楊 童戈辛
審 核|方 舟 江 河
中國美術學院官方微信號
投稿郵箱:caanews@caa.edu.cn
“國美學術通訊”官方微信號
投稿郵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體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