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整個藝術生涯就是三個階段:打基礎、找突破、做傳承,每個階段都是用生命去尋求藝術的真諦”。
在肇慶張際才工作室氤氳的墨香中,86歲的張際才這樣梳理自己的藝術人生。這位從贛南山區(qū)走出的藝術家,用近一甲子的時光完成了從基層美術工作者到當代寫意山水名家的蛻變。
一、根植贛南,藝途筑基(1970-2000)
在贛南從事群眾美術工作的青蔥歲月里,張際才初露藝術天賦。“我開始做群眾美術工作,什么都畫,油畫、水彩、版畫、素描、宣傳畫,樣樣都要搞。”基層美術工作的淬煉,讓他在1984年迎來人生轉折——在“贛南中秋畫會”雅集上,嶺南畫派名家黎雄才等人的鼓勵令他堅定了專攻南派山水畫藝術的決心。他帶著速寫本深入贛南山區(qū),踐行"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法則,潛心寫生十余載,創(chuàng)作了大批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作品,多次參加全省、全國性展覽并獲獎,多幅作品被江西省、贛州市政府作為外交禮品贈予美國、日本等友好城市。
1991年10月,張際才與劉世群、溫相元合作的百米山水長卷《贛水蒼茫閩山碧——難忘的中央蘇區(qū)》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得到古元、蔡若虹、王琦、劉勃舒等名家肯定。1986年,他加入了江西省美術家協(xié)會,曾評為江西省先進文化工作者,受聘贛南畫院畫師。
(在北京與著名畫家雷正民合作)
二、京城突破,融通南北(2000-2015)
1999年底,這位不安于現(xiàn)狀的“江西老俵”獨闖京華,決心在名家林立的京城尋找山水畫藝術新的突破。他看展覽、找同道、參與各方面的藝術活動,并向劉勃舒、阿老、賈又福等名家請教學習,潛心研習寫意山水畫藝術,融通南北,融合中西,風格日臻成熟,得到業(yè)內肯定與贊賞。原中國畫研究院院長劉勃舒對他的藝術追求深為贊賞,欣然題詞“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給了他很大的鼓勵。
《鄉(xiāng)情》《贛鄉(xiāng)情》《風景這邊獨好》等山水長卷,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作品《崢嶸歲月》獲“2008和諧中華迎奧運全國美術、書法、攝影大展一等獎。2008年隨中國美協(xié)代表團訪問泰國。這一時期,他還受聘首都師范大學、中央電視臺文藝中心、中央機關康樂文化指導中心、解放軍總后勤部美術高研班、核工業(yè)集團美術創(chuàng)作班、中國殘聯(lián)創(chuàng)作班、全國中小學名師工程藝術工作室等機構藝術指導,培養(yǎng)了大批美術創(chuàng)作人才。
(帶領學生參觀黎雄才藝術館)
三、嶺南變法,薪火相傳(2015-今)
2015年,張際才應邀南下廣東。2018年,他定居肇慶。嶺南的青山綠水孕育了張際才晚年變法的新境,他深研當代寫意山水畫藝術,求新求變,風格愈加鮮明。星湖煙雨、鼎湖飛泉、西江帆影、賀江秀色、綏江翠竹、古村新韻、水鄉(xiāng)漁歸等,都是他喜歡表現(xiàn)的題材,他畫肇慶、寫肇慶、宣傳肇慶,創(chuàng)作了大量反映肇慶山水田園的優(yōu)秀作品。
這一時期,張際才高舉中國寫意山水畫的旗幟,傳承弘揚嶺南畫派革新精神,開班講學,在肇慶舉辦的山水畫訓練營和網絡公益教學,受教人員超百萬,影響甚廣,受到廣大美術愛好者、美術教育界的高度稱贊。
“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我2015年以后,就是做研究工作,做傳承工作,就這二項,帶領年輕人走進中國寫意山水畫,讓更多人了解寫意山水畫,讓更多人來學。”他將畢生心得凝成《怎樣畫寫意山水》《寫意山水技法解析》《當代寫意山水畫技法新編》等專著。“現(xiàn)代人要畫現(xiàn)代畫,現(xiàn)代人有現(xiàn)代人的欣賞習慣,你不能還是拿幾千年幾百年前的老眼光去看問題,筆墨要當隨時代,筆墨才能夠讓大家接受。”
2024年3月20日至4月10日,他在贛州美術館舉辦“水墨暈章 夢中家園—張際才中國寫意山水畫藝術展”。2025年4月27日至5月3日,在中國國家畫院《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舉辦“星湖流韻 嶺南精神——張際才山水畫展”,得到了業(yè)界高度評價。
王青云(中國國家畫院黨委副書記):“張際才先生是當代寫意山水畫領域的代表之一,從贛南基層美術工作的淬煉,到京華融匯南北、貫通中西的突破,再到嶺南傳承革新、桃李滿天下的深耕,他始終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為圭臬,用近一甲子的光陰詮釋了對藝術的赤誠。他的作品,既扎根傳統(tǒng)筆墨,又飽含時代精神,彰顯了中國山水畫的人文厚度與寫意品格”。
尚輝(中國美協(xié)理論委員會主任、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張際才能在這種樣式之中深入下去,是不容易的,我也特別贊同剛才孫克先生對他的評價,就是他的每張畫,你想找到一筆敗筆,好像還不太容易;張際才畫的不是宋元之類的筆墨,而是在李可染、傅抱石、黎雄才這一代人的基礎上,對南方山水新的開拓”。
孫克(中國畫學會創(chuàng)會副會長、美術理論家):“他這方面來說是非常有想法的,你看他的畫面變化很多,繪畫的題材非常豐富,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很重視他的一點,是他的筆墨、造型、意境,是非常成功的。這點很重要,山水畫的意思,實際上還是注重個人的情緒、個人的內心世界的發(fā)揮,在這點上來說,張際才作品,他的筆墨是畫得好的。他是江西出現(xiàn)黃秋園之后,再出現(xiàn)的一個大畫家,黃秋園太傳統(tǒng)了一點,他的更現(xiàn)代一些”。
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美術理論家):“我覺得他近期一批描繪煙雨,水墨淋漓朦朧感覺的(作品),這個意境顯得特別幽深,而且虛實關系處理得非常的巧妙,這是他創(chuàng)作的一批精品”。
賈廣健(中國美協(xié)副主席):“他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風格,也很鮮明,特別是他的山水畫經過他早年從事群眾美術、美術普及的工作,他的作品有很多(想法)心得,特別是到北京游歷、訪學,這樣一個過程,我想這對他個人藝術的胸襟和個人眼界的拓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于文江(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際才先生今年80多歲了,從他的作品當中,能感受到這些年他一直堅守著對中國傳統(tǒng)筆墨、水墨山水的一個探索,他的作品呢,你看他的山水,讓人感受到一種親切、一種家鄉(xiāng)的情懷,一種田園,一種嶺南、贛南的風土人情,在他的作品里面,都能體現(xiàn)出來”。
于洋(中央美術學院科研處長、博士生導師):“他的作品應該說充分吸收了嶺南傳統(tǒng)的精神,同時作為一名江西籍的畫家,張際才老師用他多年以來傳統(tǒng)筆墨的積淀,為我們呈現(xiàn)了用當代山水畫來表現(xiàn)現(xiàn)代山村面貌的典型,這次展覽展出的很多張際才老師的作品,都呈現(xiàn)了一種水墨潤滋的這種情景和意境”。
從贛南到嶺南,張際才始終不忘初心,以行動和作品守護著中國山水畫的寫意精神和人文精神。夕陽正紅,明天更好。
行走在山水間,這位八旬畫翁仍在續(xù)寫著他的藝術三部曲,因為在他心中,“生命不息,筆墨不止”。
文/小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