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娘舍老兵,寥若晨星
張世連
上篇:
詹娘舍云端哨所如今舉國聞名,難忘六十年前首登詹娘舍和始建云端哨所的那些老兵。當時他們看到的詹娘舍名字有舍,山上并無房舍。是座云遮霧罩、風摧雪卷、電擊雷炸、高寒缺氧的海拔4655米原生態雪峰。1965年和1967年先后有兩批解放軍在山頂上神出鬼沒、忽隱忽現、爬雪臥冰,其中有步兵有炮兵也有民兵。總人數約有好幾十個吧!他們當然不是去旅游,也不是去探險,而是為了祖國的安全在那個生存條件艱苦卓絕的地方執行光榮的任務。
1967年詹娘舍炮兵觀察所老兵:魯明山(右)、千百孝2025.4.29攝于成都
光陰荏苒,白駒過隙。遙想1965年8月初的某天深夜,印軍偷襲中錫邊境我軍則里拉邊防哨所,遭我軍奮勇還擊。霎時邊境劍拔弩張,戰云宻布。我炮兵308團指揮連測地六班奉命執行測地勤務和偵察任務,三名測地兵首登處女峰詹娘舍至今整整一個甲子了。1967年9月亞東炮戰伊始,我指揮連奉命派一個偵察小分隊在詹娘舍開設炮兵觀察所和步兵33團8連一個加強排共同在那里露營駐守,也過去五十八年了。如今這幫老兵都已進入耄耋之年,猶如秋風黃葉逐漸凋零。當今仍健在且與我尚有聯系的已不足十人,昔年他們曾是我的老部下,今朝皆為我的好兄弟。如今這些老弟兄除我家居河南,其余都分布在川、陜、甘三省的各自家鄉安度晚年,每逢聊起當年那激情燃燒的歲月,個個精神矍爍,宛如秋楓紅葉一樣熱烈而奔放。其侃侃而談往年瑣事盡帶爽朗笑聲,讓人初聽起只覺得輕松滑稽,轉念又頓感深沉凝重。足見這幫超凡脫俗之人的晚年生活過的是多么樂觀豁達、幽默風趣且光采照人。
人老易懷舊,往事隨風飄。至于滯留在歲月里的那一抹痕跡,有時也出現在老兵們的微信聊天里、電話閑談里,時不時引起開懷大笑。有時七轉八拐的又聊到那如今全國聞名、萬眾敬仰的詹娘舍,且常憶常新,感慨萬千。
比如說那1965年8月登上處女峰詹娘舍進行測地、偵察的李作貴、羅德明、陳紹發三個戰友吧!就很風趣。他們都是四川人,退伍轉業后分別在宜賓、自貢、資中三地工作,退休后都在家里頤養天年。我是河南人,我曾與他們失聯多年后又聯系上。
李作貴2024年攝于四川瀘州
記得2019年我剛聯系上那個第一個登上詹娘舍的羅德明時,他非常激動。當我問他:“當時你孤身一人首登詹娘舍,怕不怕呀!”他憨厚的笑了,還是那四川家鄉口音回答說:“怕啥子喲!交給我的任務就得完成噻!”我又問:“當時你往山上爬,有沒有看到花草植物什么的?”他說:“沒得!沒注意噻!只記得全是雪和石頭。當時我并不注意看有無植物,只注意觀察有無動物。”“你怕有狗熊抓你,怕狼咬你呀?”“我說的不是四條腿的,主要觀察有無兩條腿的。雖然駐乃堆拉的步兵三連同志們說山上沒有敵人,我還是需要注意噻!”“哈!哈!軍人應有的警惕性……”
1965年飛上詹娘舍的戰士,左羅德明、右陳紹發。2025.4.29攝于成都
當我和時任班長(后曾任指揮連連長)的李作貴同志聊起那事時,老李很幽默地談起他們三伏天穿棉衣棉褲上山測量,在云霧縫里抓搶時間交會敵目標、方位物,手指頭竟凍的一點揑不住儀器轉螺和鉛筆。下山時腿腳凍硬得不聽使喚,一摔跤就像幼兒園小朋友坐滑梯一樣直往下溜。下山后搭起方塊雨布帳篷,晚上雙腳伸進皮大衣袖子里一點也不暖和,雙手凍的翻不開《三角函數對數表》、握不住鉛筆在燭光下計算到深夜。因褲腳凍冰硬的脫不下來褲子,只好折斷杜鵑灌木枝椏生火烤軟才脫下,然后烤干再穿上睡覺,那狼狽象無法形容。他大笑著說這三伏天把人凍成這樣,內地人聽了誰相信呀!他聊起來像是在講別人的事一樣,像講聊齋故事一樣好耍。
當與戰友們聊起1967年9月始建詹娘舍步炮聯合指揮所暨炮兵觀察所(最初的云中哨所)就更好玩了。那時詹娘舍駐軍步炮兵加起約四十多人,現在與我有聯系的僅有當時計算兵魯明山(后來曾任昌都軍分區炮兵科副科長)、偵察兵千百孝(后來曾任炮兵308團6連副連長)兩人。他倆分別于1984年和1982轉業在西安市工作,退休后如今安度晚年。他倆每當和我聊起在詹娘舍炮兵觀察所的那段日子,就心情沉重地緬懷已病故的時任副連長的白興勝(后來曾任33團團長)、射擊教員李大模(后來曾任拉薩軍區司令員)、偵察班長周貴中、偵察兵王生林(后來曾任邊防6團榴彈炮營教導員)等曾與他們生死與共的戰友們,也非常想念失聯多年的副指導員涂長江等步炮兵戰友們。每當聊到此處,我就故意岔開話題不使他們因懷念戰友而過份悲傷,有意高談闊論我團三營炮擊敵軍的振奮場面。一談到此,他們立刻會神彩飛揚地描述在高聳入云的詹娘舍炮兵觀察所俯視觀察我方炮火白晝射擊覆蓋敵目標的滾滾濃煙,夜間射擊那壯觀的熊熊火光。他倆只覺得今生很幸運,不但見到了常人不易見到的戰火中那跳動閃煉的流光溢彩,而且是夜間在刺破青天的山巔觀看的。不但聽到了常人不易聽到的懲罰侵略者那擂響天鼓般的隆隆炮聲,而且是在云端里聆聽的。尤其談到與敵巡邏隊零距離對峙時,敵人被我軍神威嚇退,瞬間神彩奕奕。說起最后下山的那名印軍老油條兵舉左手向我軍敬禮又鞠躬,比劃著腦袋瓜未搬家已很榮幸,那鬼樣子總是令人捧腹……
另外如今凡是指揮連老戰友們一起聊天,常有人提起仁慶崗三位擁軍模范老阿媽從青年時期開始至今,常常送菜登上詹娘舍慰問子弟兵。堅持數十年不間斷,從阿姐阿妹都變成五十多歲老阿媽了,非常感人。魯明山、千百孝聽到后就會告訴大家亞東人民擁軍光榮傳統由來已久,早在1967年9月底炮戰空隙間,就有五個基干民兵小伙子(其中漢族、藏族都有)用他們幫部隊扛炮彈的肩膀扛起白面大熱燒餅送上了詹娘舍。親人相見淚如泉涌,涂副指導員帶頭高聲領呼:“感謝各族人民的支援!”、“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祖國萬歲!”、“堅決消滅來犯之敵!”那口號聲山呼海嘯,振奮人心。一時間解放軍戰士和民兵戰士那握手、那擁抱……
如今我連無論上過詹娘舍或沒上過詹娘舍的老兵們,凡聊到此景此情,遠隔千里同拿手機,隔著屏幕相望,無不老淚縱橫。
好幾十年過去了,當年愛蹦愛跳的小伙子從詹娘舍下來時,全連官兵都跟著他們唱《小放牛調》:“天上飛船加加林來開哎!地下的石油井架大慶工人裁,解放軍鎮守詹娘舍呀!王生林爬上懸崖下也下不來哪么呀呼嗨!”。幾十年后老戰友重逢,棒小伙都變成老頭子了,唱歌的愛好也變了。如今聊天時常常哼唱:“咱當兵的人,有啥不一樣。頭枕著邊關的明月,身披著雨雪風霜……”
(上篇完)
左起:千百孝、陳紹發、羅德明、湯雪強、魯明山、李良明。攝于2025.4.29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張世連:1942年3月生于西安,1958年12月入伍。1961年9月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偵察學校,1964年7月畢業分配至西藏軍區炮兵獨立308團指揮連歷任氣象站長、副連長。后調入四川省蒼溪縣武裝部任參謀。1985年3月轉業到洛陽市工作,2002年3月退休。
作者:張世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