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一個地主婆變賣了所有家產,支持兒子抗日,兒子拿到錢后瞬間失聯。幾年后,地主婆意外在報紙上看到兒子的消息,原來這么多年他騙了自己。
這位地主婆在當地很有名,名叫王畢氏,當年她變賣家產,給兒子王鳳閣從軍的時候,人人都說她是個傻子。
“外面都在打仗,朝不保夕的,不守好家產保命,跑出去折騰什么,別到了最后連副尸骨都收不回來。”
王畢氏平靜地聽著旁人議論,變賣家產的手卻沒有停下,嫁國淪喪,偏安一隅又能茍活多久,他的兒子抗日,是有大志向的人。
王畢氏是個裹小腳的女人,年紀輕輕就嫁人生子,照顧家庭,但是她的思想卻毫不落后,對時局的變化了解甚多。
日本鬼子在東北地區猖狂,動輒燒殺搶掠,東北人民人人安危不保。王畢氏的家庭雖然富有,但是也時刻被動亂的時局影響。
王鳳閣從小進入私塾讀書,從書本上了解到愛國情懷,有親眼見識過日本所到之處民不聊生。
王鳳閣心中憤懣,一腔熱血想要報效祖國,后來他投入軍閥門下,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卻看到了軍閥擁兵自重,為了權勢利益廝殺,不顧百姓死活的卑劣。
王鳳閣憤而辭軍,回鄉自己拉起隊伍,帶領人民抗擊日寇,王鳳閣的義舉得到了母親王畢氏的支持。
王畢氏節衣縮食,將家中財產交付給兒子組建部隊,鼓勵王鳳閣做保家衛國的好男兒。
那時候抗日形勢越來越嚴峻,日本人對中國大地的覬覦之心無所遁藏,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淪陷,人民流離失所,百姓哀鴻遍野。
王鳳閣振臂一呼,再也無法呆在家鄉里安穩生活,準備奔赴前線,上陣殺敵。可是一支半道組建的民兵,如何能跟裝備精良的日本軍抗衡。
王鳳閣每日奔走,為了部隊的物資焦灼,王畢氏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她從家傳的大寶箱中,掏出房契地契,全部變賣交給王鳳閣。
“兒,娘年紀大腿腳不便,否則也得跟著你上陣殺敵,你拿著這些錢,買槍買炮,咱們中國人,不能叫日本鬼子看扁了!”
王鳳閣熱淚盈眶,給母親磕了三個響頭,到前線干起了革命,拉起遼寧民眾自衛軍的大旗,匯入救亡圖存的革命大潮。
王畢氏從大宅子搬到小破屋,為兒子守著一盞明燈,每次聽到王鳳閣的部隊勝利的消息,王畢氏也激動萬分,聽到東北鏖戰,傷亡慘重,王畢氏也揪心難眠。
王鳳閣一去多年,少有音訊,村人都為王畢氏唏噓,價值千金的家產付諸東流,英武的兒子恐怕也沒有生還的機會。
王畢氏卻是個堅強的母親,她雖為兒子的安危擔憂,但是從不為兒子的選擇悲傷,兒子浴血殺敵,不負父母的教誨。
而遠在戰場的王鳳閣,舉起抗日救國的旗幟,在東北大地與日軍頑抗,盡管戰爭慘烈,王鳳閣從未想過退縮。
王鳳閣的部隊在通化大地上令日軍聞風喪膽,他們搗毀日軍設備,建設抗日根據地,給日軍在通化等地的統治,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日軍為了逼迫王鳳閣就范,居然找到王鳳閣的老家,抓住王鳳閣的岳母一家,嚴刑拷打,想要讓王鳳閣繳械投降。
王鳳閣心如刀絞,但是絕不向日寇妥協,將滿腔怒火,都寄托在槍炮上,直搗日寇的心臟。
后來王鳳閣率軍守衛要塞,跟日軍死戰三天三夜,最后彈盡糧絕,帶著妻子和年幼的兒子抵抗到最后一刻,被日寇抓捕并殺害。
“娘,兒在外抗日,殺敵無數,您保重身體,等我凱旋!”
被圍困的時候,王鳳閣給老母親寫下平安家書,希望母親不要聽到自己的死訊,能抱著希望活下去。
這封簡短的家信,被王畢氏珍藏,她一直期盼著王鳳閣勝利凱旋的一天,就這樣等了一天又一天。
幾年后,刊載王鳳閣被處死消息報紙,送到了王畢氏的手中,那張泛黃的報紙上,王鳳閣頑強不屈的眼神,消瘦堅毅的面龐,正如同他離開時那樣。
王畢氏終于知道,那封平安家書,其實是王鳳閣的訣別書,旁人都十分同情這位老婦人,家財散盡,兒子喪命,孑然一身。
然而王畢氏擦干眼淚,舉著那張報紙說,我兒子是抗日英雄,他的志氣不倒!收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