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和老王——隔壁大學的博導——喝了頓茶。
他告訴我一件事。前段時間,他勸退了一個家境貧寒的博士生。那孩子眼睛都紅了,問他:“是不是覺得我不夠聰明?”
不是。
老王搖搖頭,眼神閃爍著復雜的光。他說自己只是不想看到那孩子未來痛苦的樣子。
——這讓我想起了十年前我班上的小李。
家里三代務農,靠著全村人的資助考上大學。聰明得讓人心疼,卻總是在深夜才離開圖書館。我曾在冬夜看到他穿著單薄的外套,手指凍得通紅還在翻書。
他堅持讀到了博士。
然后呢?
然后他在第六年的時候父親突發腦潰血,家里積蓄全搭進去了,他的論文也因此延期。第七年,他開始熬夜打三份工,身體垮了,情緒也崩潰了。
博士沒讀完,一身病,還背著錢醫院的外債。
老實講,每每想到這里,我就陷入一種深深的無力感。我們總說寒門應該有學子,可是——教育真的能改變命運嗎?讀博就一定是通往幸福的路嗎?
這問題太大了,我整宿整宿睡不著。
茶涼了。
我問老王:“你后悔當初招那些家境不好的學生嗎?”
他沉默很久?!安缓蠡?。但心里有愧?!?/p>
讀博哪有那么簡單?那是一場長達五六年甚至更久的馬拉松,沒有盡頭的實驗,看不到回報的論文,還有各種各樣的學術壓力...
熬夜是常態。
焦慮是日常。
對于一個家里有礦的孩子來說,讀不完就讀不完了,大不了回家啃老;可對于寒門子弟,每一天都是壓力,每一分錢都要計算,他們輸不起。
“我曾經以為自己能打破階層的藩籬?!崩贤蹩嘈Γ暗F實是,我的學生中,有四個因為家庭變故而中途放棄,還有兩個為了生計選擇了學術之外的道路?!?/p>
我明白他的痛苦。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有同等的機會,但現實是如此冷酷無情。
博士期間,學生要專注科研,幾乎沒時間做兼職。每月那點補助,在大城市連房租都不夠。家里若是有變故,又該如何?
有時我在想...
是不是我們的教育制度出了問題?是不是我們對“成功”的定義太狹隘了?一定要讀到博士才算出人頭地嗎?
前段時間,我遇到了當年班上另一個孩子——小趙。初中畢業就去學了技術,現在有自己的工作室,生活安定,臉上有笑容。
他拍著我的肩膀說:“張老師,幸虧當年聽了您的話,沒有硬撐。”
我愣住了。
我已經不記得當年給了他什么建議,但那一刻,我忽然覺得自己做對了一件事。
回到老王的問題——不招家境差的學生,是勢利眼嗎?
不是。
是一種無奈的善良和責任感。
因為他們明白,在這個金錢與資源分配如此不均的世界里,單憑一腔熱血和勤奮,并不足以抵抗生活的重壓。
我坐在書桌前,窗外下起了雨。
想起那些年輕的面孔,那些懷揣夢想的眼睛,那些以為教育能改變一切的決心...
教育確實能改變許多,但它不是萬能的。
這個殘酷的現實,作為一個教了25年書的老師,我不得不承認。
——但我仍然會鼓勵每一個想要讀書的孩子。只是,我會告訴他們全部的真相,讓他們做好充分的準備。
在這條路上,需要的不只是才智和勤奮,還有足夠的物質基礎和心理準備。
雨越下越大。
我常想,如果教育真的能夠公平,那該有多好。
但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我們能做的,或許只是盡可能誠實地面對現實,并在有限的力量范圍內,盡力而為。
喝完那壺茶,我和老王都沉默了。
這就是我們——兩個頭發花白的教育工作者——無力改變卻不得不面對的教育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