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口上來講,山東這次交出了一份不太讓人滿意的答卷,42萬人說走就走,吉林也沒逃的過去,22萬人揮手告別,直接就南下找新生活了。
中國新一輪人口大遷徙正在轟轟烈烈的展開,哪些城市會在這場人口競賽中拔得頭籌呢?
我國正迎來新一輪人口大遷徙
這些人要往哪兒去呢?北上廣?以前是的,但現在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北上廣那些大城市的人們也開始逐漸向外擴散。
深圳、杭州、合肥成了人口增長的主力軍,深圳連續兩年常住人口增加都位居榜首,2023年到2024年光是一年就吸引了接近13萬新居民。
合肥在2024年正式登上千萬人口城市,有人地方就有江湖,城市也得靠人來撐場子。
但如果光是幾個一線城市和新星城市吸引眼球,那就低估了這場人口大遷徙的復雜程度。雖然北京和上海城市中心地帶的外來人口略有減少,但本地戶籍人口還在增加。
似乎有些人趁著政策變化把自己的戶口成功從外地挪到了本地,這就是大城市的優勢,盡管人口壓力大,可資源多、機會多,大家擠破頭也想留下來。
不過有人卻選了不同路徑,直奔新興城市去找生活的另一種可能,這種人口遷徙卻苦了那些吸引力不夠大的省份。
除了山東和吉林之外,湖南省2024年也破了人口記錄,人口減少了29萬人,看來各地新一輪的搶人大戰又要打響了。
山東、吉林、湖南這幾個可都是曾經的勞務大省,見微知著,看來全國各地的人口分布在經濟和就業結構的影響下正在發生著不可逆的變遷。
其實這里面最簡單的原因便是“就業機會”,哪里有就業機會,哪里就能吸引人留下。80年代和90年代的人往北上廣跑是因為那時候改革開放剛剛起步,沿海經濟熱火朝天,那里工廠多、企業多、錢賺得也多。
可是今時不同往日,深圳和杭州這類新興城市正因擁有的先進科技產業、創業環境和多元就業機會,開始散發出無窮的吸引力,現在小城市的年輕人有了一種新想法:享受大城市的便利但不長期扎根。
他們可能暫時去大城市打拼,工作幾年存點錢,獲得點職場經驗,再決定去生活成本相對低的二線城市扎根,這種選擇讓某些具備一定條件的中西部省會城市成了這場人口大遷徙中的勝利者。
可為什么中國人口又迎來了大遷徙呢?
為什么我國又迎來了人口大遷徙?
人口遷徙已經是這些年一直在網絡上討論的話題了,但原因一直眾說紛紜,有說因為房價高的,有說工作難找的,也有說小城市根本呆不住的。
各個理由聽起來都有道理,但驅使人們流動的最大原因仍然是“工作機會和生活條件”。一個工廠都沒有幾個的小城市,怎么可能養活當地年輕人呢?
而如果連所像樣的醫院都沒有,教育資源又貧乏,房價倒是一直在上漲,人們還會愿意呆在那兒嗎?
雖然現在人口流動開始呈現多樣性,但不得不承認上海、北京這些一線城市依然擁有強大的吸引力,唯一的缺點就是由于生活成本太高,很多人吃不消。
房租動輒好幾千,一年到頭存不下幾個錢,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反思,留在大城市是不是最好的選擇。
再說如今很多新興城市建設速度快、福利也多,留下也沒什么不好。
除了山東之外,東北其實是最尷尬了,作為老工業基地,東北三省為共和國走出困境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可時代變了!從前依賴重工業的城市近年來顯露出了深深的疲憊感。
沒有大發展的前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逃離,哈爾濱、沈陽的人口外流直接代表了這些城市留不住人心的困境。從2023年的數據上看,哈爾濱一年就減少了7.8萬人,而沈陽則是8.9萬人,這還是兩個省會城市,沈陽更是老牌大城市,由此可見,東北的人口外流現象有多嚴重!
但這波遷徙僅是產業問題嗎?還有一個隱形關鍵——教育和醫療資源的不均衡。醫療資源雖然平常看不出什么,但現在的中國正在快速步入老年化社會,人們對就醫的需求越來越高。
現在的國人已經形成了思維慣性,要找好醫院拼了命的去大城市,有些患重病也確實需要大醫院更為先進的醫療設備,具備醫療資源的城市就成了外地人赴醫的主要聚集點,可好醫院實在是有限,有完備的醫療服務的地方又有幾個呢?
在這方面,中小城市是天生劣勢的,許多人留在一線城市就是為了更好的醫療,若是生病都不用跨市,自己的小城市醫院能解決所有病痛,大家何必跑了又跑?
同樣的道理適合教育,人人都想讓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國內現在卷的非常厲害,大人們拼事業,孩子們自然也得拼教育。所以不少有娃家庭會在買房之前考慮未來的校區好不好,這種目光相當長遠,動輒要考慮十年二十年的動態,自然造成了城市之間的生源流動問題。
山東、河南這些中原大省的學生扎堆往外省考,畢竟在當地升學率是真的拼不過那些資源豐富的省份。
特別是很多父母都是受升學之苦過來的,自然知道在高考大省過獨木橋的艱辛,所以這都是往外走也就成了必然。
不管人口遷徙的原因是什么,但最終的根源都是人口背后實實在在的需求,只要一座城市能夠提供工作機會和較好的生活成本,同時又具備優越的醫療和教育環境,在這種城市是不可能留不住人的。
哪個地方有機會成為新“人口高地”
既然如此,那現在中國有哪些城市將會成為未來的人口新高地呢?其實這場人口遷徙大戰打下來,一線城市未必能占多大的便宜,一線城市的好誰都懂,高薪工作多,資源豐富,在一線城市的弊端也非常明顯,高房價和激烈競爭讓不少年輕人壓力山大,現在的年輕人講究生活質量,很多人在這兩座大山之前望而卻步。
所以其實二線城市或許是這場人口遷徙的最終勝利者,現在有很多城市已經看準時機,紛紛出臺政策吸引人才,這些城市不僅有發展潛力,生活成本相對較低,壓力也沒那么大。
隨著人口漸漸增多,二線城市也有可能慢慢成為新一線城市,中國城市的版圖也會發生新的變化。
武漢就是其中的代表,武漢依靠全國交通樞紐地位,加上一批高水平高校的支持,這幾年人氣飆升。
每年大量應屆畢業生留在這座城市工作生活,給自己未來的發展鋪路。而且這幾年當地政府為留住人才下了不少功夫,房租補貼加上創業資金支持,讓年輕人們對這個城市的未來充滿了期待。
2024年武漢常住人口就增加了12.4萬人,直逼一線城市。
西安這兩年的發展也不錯,這里是老牌古都,歷史文化豐富,教育資源也非常雄厚,西安在整個西北地區的吸引力是非常強悍的。
前些年西安的經濟發展稍微落后,很多人對這個西北重鎮的印象總是跟“古老”“傳統”這些詞掛鉤。可如今,西安已經開始大力發展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早就不能同日而語了,還用“古城”去定義這個西北明珠有一些廉頗了。
而且西安的房價非常低,吃飯了特別適合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安家落戶,外地人來這兒不僅僅是找工作,甚至有不少自由職業者和創業者選擇來這里施展拳腳。
成都就更不用說了,很多從一線城市殺出來的精英們都將成都定為了養老地,成都有豐富的就業機會、開放的城市文化,無論是互聯網、金融還是文化創意產業,成都這幾年的發展讓大家看到了不同于其他內陸城市的活力。
再加上生活節奏悠閑、吃喝玩樂一應俱全,年輕人在這兒既能拼事業又能享受生活,這就讓成都成了大家的熱門選項之一。2024年成都的人口凈流入量擠進了全國前五。
說完新一線城市,我們再來聊聊城市群的發展,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仍然是重中之重,聚集著全國大部分的人口和資源。這些地方既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又有優越的地理位置。長三角地區的每個城市都有相當的吸引力,周邊的杭州、南京、蘇州在上海的帶動下飛速發展,2024年浙江全省人口增加43萬,足見這個城市群的影響力。
珠三角城市群也非常棒,雖說廣深兩地的競爭從來沒停過,但深圳在這些年的表現十分亮眼,依靠科技產業和年輕化的發展策略早已開始領跑全國,成了年輕科技人才的聚集地。
而在成渝城市群,成都和重慶這對雙核城市發展勢頭強勁,人口持續流入,已經隱隱有了能和東部沿海抗衡的架勢。
至于未來的人口爭奪大戰能打成什么樣子?還讓我們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