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1日,瑞士日內瓦的談判桌上,中美雙方代表結束了長達16小時的閉門交鋒。當中方專機緩緩滑離跑道時,美方談判代表格里爾面對媒體,憋出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評價:“中方談判人員很強硬。”這九個字,看似輕描淡寫,卻揭開了這場持續兩年的“關稅戰”背后的大國博弈真相。
特朗普政府最初擺足了“硬漢”姿態。2025年4月,美國單方面宣布對華商品加征145%的“對等關稅”,揚言要“等中方主動打電話求饒”。然而現實很快打了臉——洛杉磯港集裝箱吞吐量暴跌34%,西雅圖港甚至出現“零貨船抵港”的奇觀。美國超市貨架開始空蕩,大豆價格飆升導致中部農業州農民集體抗議,連特斯拉的電池生產線都因中國稀土斷供而停擺。
更讓特朗普團隊慌神的是,這場“自殘式”關稅戰讓美國經濟亮起紅燈。一季度GDP增長轉負(-0.3%),標普500指數單周暴跌9%,連傳統盟友歐盟都拒絕對華加稅,反而和中國簽了稀土采購協議。美國財長貝森特私下承認:“再這么下去,中期選舉前共和黨就得輸掉鐵票倉。”
面對美方的極限施壓,中方既沒掀桌子也沒服軟。商務部發言人的表態堪稱經典:“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這12個字背后是精準的反制策略:暫停采購美國農產品直擊共和黨票倉,稀土出口管制卡住高科技產業脖子,而對汽車、能源等行業的關稅反制更是“刀刀見肉”。
當美方代表在談判桌上搬出“市場準入”“技術轉讓”等老套路時,中方直接亮出底牌:“要談可以,先把關稅降回正常水平。”這種“以守為攻”的策略讓美方措手不及。正如美國談判代表事后吐槽:“我們準備了300頁的條款,結果人家就盯著關稅表不放。”
這次談判最實際的成果,是雙方達成了“取消91%加征關稅”的共識。但更值得關注的是三個深層次突破:
- 常態化磋商機制:雙方設立副總理級定期對話,避免再出現“談崩就加稅”的鬧劇。
- 去美元化試探:能源、農產品貿易部分采用人民幣結算,動搖了美元霸權的根基。
- 科技戰緩沖帶:美國暫緩對華芯片出口限制,中方則放寬新能源車市場準入。
這些條款看似平淡,實則暗藏玄機。比如保留的10%基礎關稅,既給美國留了面子,又讓中國保住稀土等戰略資源的主動權。
談判結束后,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嘴硬:“我們取得了歷史性勝利!”但轉頭就悄悄批準了對電子產品的關稅豁免。這種“說最狠的話,做最慫的事”的操作,暴露了其尷尬處境——既要維持“對華強硬”的人設拉選票,又得解決國內通脹危機。
更耐人尋味的是,特朗普把著名反華鷹派納瓦羅踢出了談判團隊。這個曾被稱作“關稅戰設計師”的人物離場,暗示著美國對華策略正在從“全面對抗”轉向“選擇性合作”。
談判牽頭人何立峰
盡管協議簽署,隱患依然存在:
? 美方的“變臉前科”:2018年達成的停火協議,兩個月后就被美方撕毀。
? 科技戰未了局:華為仍在實體清單上,半導體博弈仍是定時炸彈。
? 美國內政治裹挾:中期選舉臨近,共和黨可能炒作“中國威脅論”轉移矛盾。
但這次談判釋放了積極信號——當美國西海岸的碼頭工人重新開工,中國新能源車企拿到特斯拉的電池訂單時,普通人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合作的甜頭。正如日內瓦湖畔一位觀察家所言:“當對抗的成本高到承受不起,理性就會回歸。”
這場博弈給世界上了生動一課:大國較量不是比誰嗓門大,而是拼誰更扛得住痛。當中方專機掠過阿爾卑斯山脈時,日內瓦湖面倒映的不僅是兩國談判代表的背影,更是一個舊秩序的黃昏與新格局的曙光。未來的經貿版圖,或許正如瑞士鐘表般精密——在競爭與合作的齒輪咬合中,為世界校準時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