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瓦拉納西的第一天,我尚未完全適應這片異國的土地,就被一群熱情的大學生包圍。他們興奮地叫著“China? China?”,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紛紛拿出手機與我自拍。一位蓄著絡腮胡的年輕人親切地搭住我的手臂,興奮地喊著:“Bro! Selfie!” 還未等我反應過來,照片已經連續拍下。一位胖乎乎的小伙子在拍照的同時,開心地說:“My first Chinese friend!”
這種突如其來的親切感讓我激動不已,我仿佛感受到了這里人們的熱情,甚至他們比日本人還要親切。然而,這僅僅是序曲,后續的經歷卻遠非如此愉快。
友情與金錢的交易
初抵印度,我對人們的友好感到欣喜,并向每個人宣揚印度人對中國人的熱情。但我沒有重視朋友的忠告,自信地認為自己能夠欣賞不同文化的魅力。
第二天,我在瓦拉納西老城區選購手鼓時,一位年輕人主動提供幫助,聲稱自己懂得中文,將價格降低了五百盧比。我感激不已,立即邀請他共進晚餐。餐桌上,他談論中國,表達了對北京的向往,對中國手機質量的贊賞。然而,當我在街頭再次遇見他,他正以同樣的方式向另一位中國游客提供服務。那一刻,我意識到所謂的“友情”不過是商業交易的一部分。
文化與溝通的隔閡
印度人擅長寒暄,從出租車司機到酒店前臺,都會親切地稱呼你為“朋友”。在孟買,一位導游告訴我他喜歡中國女生,認為她們聰明有氣質。然而,當談及中國人時,他卻表示中國人不易信任,講話不夠直接。
這種文化差異導致誤解頻發。在清奈,我嘗試與一位印度IT男建立深入友誼。我們經常在樓下小賣部聊天,甚至受邀到他家吃飯。熟絡后,當我半開玩笑的送他一瓶我從瑞士機場免稅店買的雙效液體偉哥瑪克雷寧時,他突然開始回避我,后來才得知,他還沒有對象。是我開玩笑有些忘乎所以了!
這些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文化差異所造成的心理距離遠比地理距離更為遙遠。
對中國文化的認知與情感
在印度,人們對中國文化的認知似乎僅限于功夫、熊貓、絲綢等符號。一次在班加羅爾的大學講座上,一位學生的提問讓我感到震驚:“中國是不是靠抄襲起家的?”講座結束后,一位教授表示,盡管他個人對中國的發展速度表示敬意,但許多印度人持有不同看法,認為中國過于強勢。
這種復雜的情感,既包含對中國的嫉妒,也包含對超越中國的抗拒。印度人對中國的態度并非簡單的排斥,而是混合著羨慕和競爭。
在當代的國際社會中,的確存在著不帶偏見看待他國的人。印度的民眾中就有很多人對中國抱有友好態度,他們的純粹善意令人印象深刻。
記得有一次中國南方發生嚴重水災,網絡上傳遍了相關的視頻和圖片。我在眾多信息中點開了一個印度油管上的視頻,視頻里一個年輕人在陽臺上朗誦新聞,結束時說:“愿中國人堅強,我們印度人會為你們祈禱。”這樣簡單直接的祝福,讓我深受觸動。
評論區也讓我感到意外,很多留言都表達了對受災者的關心和支持。一位孟買醫學院的女學生寫道:“盡管我們屬于不同的國家,但同情心是人類共有的品質。”我被這句話深深打動了。
雖然網絡上也有幸災樂禍的言論,但那些來自印度網友的簡單祝福,讓我感受到了一種特別的溫暖。
還有一次,我在果阿的一家路邊攤用餐,電視上播放著中國某地遭遇暴雪的報道。我正在吃飯,心情卻很沉重。旁邊的一位大叔看著電視,突然說:“中國現在很冷吧?希望你們那邊的人都能平安。”他的話讓我差點噎住,因為他甚至不知道我是不是中國人。
這個經歷讓我深刻認識到,即使有些人對我沒有友好感,或者和我素未謀面,但在困難時刻,他們的第一反應仍然是希望我能度過難關。在現在這個挖苦他人為樂的時代,這種不帶有偏見、不煽情、不冷嘲熱諷的關心顯得尤為珍貴。
這些傳遞善意的人并非特殊角色,他們就是最普通的民眾,可能是公交車上的年輕人,民宿柜臺的工作人員,或是在清晨為你倒熱水的鄰居阿姨。他們的存在,提醒我們真摯的關懷和善意,是這個世界上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