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債券市場經歷了一場耐人尋味的震蕩:國債期貨全線下跌,30年期主力合約單日跌幅達1.31%,現券市場3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飆升超7個基點。與長期利率上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短期資金面持續寬松,隔夜與7天質押式回購利率雙雙下行。這種"長短端利率分化"的特殊景象,折射出市場正站在經濟復蘇預期、政策工具調整與資金流向重構的三重十字路口。
一、避險情緒退潮:債市調整的直接推手
過去兩年,全球經濟在疫情沖擊與地緣政治動蕩中顛簸前行,避險資產成為資金"避風港"。中國債市尤其是長期國債,憑借低風險特征和相對穩定的收益,吸引了大量配置型資金。然而,近期市場邏輯悄然生變:
- 經濟基本面預期修正
4月社融數據超預期、制造業PMI連續兩月位于擴張區間、消費數據回暖等信號,正在重塑市場對經濟復蘇強度的認知。當經濟增長預期從"弱復蘇"轉向"溫和復蘇",債券作為避險資產的吸引力自然下降,資金開始向權益類資產轉移。 - 政策預期差修正
央行一季度降準降息后,市場曾預期貨幣政策將持續寬松。但近期央行官員在公開場合強調"防空轉""穩匯率",疊加特別國債發行預期升溫,市場開始修正過度寬松預期,長期利率隨之反彈。 - 機構行為共振
銀行理財、基金等配置盤在收益率快速上行時面臨凈值波動壓力,止損盤與贖回壓力形成負反饋循環,進一步加劇了長期債券的調整幅度。
二、資金面寬松為何難阻債市下跌?
當前市場呈現出一個看似矛盾的現象:短期資金利率持續下行(隔夜利率下行超7bp至1.7%附近),但長期利率不降反升。這種分化背后隱含著三層邏輯:
-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變化
央行通過降準釋放長期流動性,但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精準調控短期利率,形成"長端寬松+短端穩定"的組合。這種操作既降低了銀行負債成本,又避免了過度刺激資產泡沫。 - 市場利率曲線陡峭化
資金面寬松主要惠及短端,而長端利率更多反映經濟增長與通脹預期。當市場開始交易"經濟復蘇+政策微調"預期時,長端利率必然承壓上行,導致收益率曲線陡峭化。 - 機構負債端成本差異
銀行間市場存款類機構隔夜利率下行,反映的是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但非銀機構融資成本并未同步下降。這種結構性分化,導致不同類型機構對債市走勢的判斷出現分歧。
三、央行國債買賣:政策工具箱的新變量
在長短端利率分化加劇的背景下,央行是否重啟國債買賣操作成為市場焦點。這一政策工具的潛在影響值得關注:
- 調節收益率曲線
通過買賣不同期限國債,央行可以直接影響特定期限利率。例如,買入長期國債可壓低長端利率,賣出短期國債則可抬升短端利率,從而實現收益率曲線的精準調控。 - 完善貨幣政策框架
在傳統降準降息空間收窄的背景下,國債買賣將成為流動性管理的重要補充。這標志著中國貨幣政策框架正從數量型向價格型轉型,利率走廊機制有望進一步完善。 - 市場預期管理
央行重啟國債買賣的時機選擇,將向市場傳遞明確信號。若在長端利率過快上行時介入,可穩定市場預期;若在通脹壓力顯現時操作,則可防范利率風險。
四、債市后市展望:震蕩市中尋找結構性機會
當前債市正處于"經濟復蘇預期驗證期"與"政策效果觀察期"的重疊階段,短期波動在所難免,但結構性機會依然存在:
- 利率債策略短端配置價值凸顯:資金面寬松支撐下,1-3年期政策性金融債具備票息保護優勢。長端謹慎參與:30年期國債收益率突破2.5%后,需密切關注經濟數據與政策動向,波段操作空間或大于趨勢性機會。
- 信用債策略城投債擇優配置:在"一攬子化債方案"推進下,省級平臺債信用風險可控,可適度拉長久期。產業債關注修復:受益于經濟復蘇的制造業、交通運輸等行業龍頭債,存在信用利差收窄機會。
- 轉債市場機遇
在股債"蹺蹺板"效應下,平衡型轉債進可攻退可守,可作為權益市場上漲的"期權"配置。
結語:在不確定性中把握確定性
債市此輪調整本質上是市場預期與政策現實再平衡的過程。對于投資者而言,既要警惕經濟復蘇預期強化帶來的利率上行風險,也要看到貨幣政策精準調控下的結構性機會。未來,央行國債買賣操作的節奏、特別國債發行方式、以及海外貨幣政策轉向等變量,將持續影響債市走向。在波動加劇的市場中,保持策略靈活性、嚴控信用風險、把握政策窗口,或是穿越周期的制勝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