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突發腦梗死(簡稱腦梗)這種疾病,你是否以為它是患有基礎病的中老年人的“專屬”疾病?實則不然,從中醫視角來看,腦梗并非中老年群體的“專利”,年輕人同樣有“中招”風險。
現代臨床發現,情緒波動如隱匿于人體內部的“暗雷”,其危險性絲毫不亞于高血脂、高血壓,甚至更為隱蔽。年輕人氣血充盈,看似身強體健,但若長期處于生氣、憤怒等負面情緒中,這顆“雷”便極易被引爆,對心腦血管造成損傷,誘發腦梗等嚴重疾病。
實際上,情緒誘發腦梗這一現象并非現代臨床的新發現,在源遠流長的中醫古籍之中,早已留存著此類病癥的相關記載,只不過古時對其稱謂有別,在中醫疾病命名體系里,有“厥證”“中風”“卒中”等諸多說法。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中記載:“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大怒”即情緒激憤,人在盛怒之下,氣血迅猛上涌,在中醫理論中稱為“血隨氣逆”。如此一來,腦部毛細血管極易在這股沖擊力下破損,進而引發“薄厥”之癥,與當下所言的“腦梗”頗有相似之處。
鑒于中風起病急驟,傳統湯藥或口服中成藥的藥效發揮往往受限,因而古代中醫在應對中風時,針灸療法成為首選。針灸學集大成之作《針灸大成·中風論》中剖析了中風的成因:“且中風者,為百病之長,……或痰或氣,或怒或喜,逐其隙而害成也”,明確點出“發怒”乃是誘發中風的關鍵因素之一。
清代名醫黃元御在其所著的《素靈微蘊·中風解》中,更是詳述一則因生氣觸發腦梗的醫案,與如今臨床實例驚人契合:“馬孝和,素以生計憂勞,因怒中風,左手足卷屈(蜷曲),寒冷如冰,遍身骨痛,惟左半無覺……”該病患因常年為生計奔波、疲憊不堪,又逢情緒激怒,終致中風,繼而顯現出手足蜷曲、半身無知覺等典型癥狀。
在清代醫學家姜天敘所著的《風癆臌膈四大證治》中,將“中風”列為中醫四大疑難雜癥之首,這展現出在中國數千年的中醫施治歷程里,醫者們對“中風”病癥給予了高度重視。(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文內配圖均已獲得圖蟲創意授權)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2025.5B
點擊上圖,“百科知識知道”大擂臺,有問必答,有答必獎!
將好文“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