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與歐盟紀念建交50周年之際,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為雙方建立更深入、更有意義的伙伴關系帶來了挑戰和機遇。最近雙方的善意姿態表明,過去幾年間因信任缺失、外部壓力和經濟摩擦而蒙上陰影的中歐關系正在解凍。這種新的合作勢頭不僅預示著中歐實現互惠互利,也為日益分裂的世界帶來了穩定力量。
從歷史上看,中國與歐盟并沒有直接的核心利益沖突。盡管在治理模式上存在差異,但雙方的經濟和文化交往一直蓬勃發展。
然而,政治壓力——尤其是來自美國的壓力——擾亂了中歐關系的自然進程。歐洲對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實施禁令、加強對中國投資審查、限制高科技合作,以及限制中國學生進入尖端科學領域學習,這些都表明歐盟是迫于外部壓力而采取謹慎態度,并非出于雙方自然產生的矛盾。
不過,隨著唐納德·特朗普在美國政治舞臺上重新崛起以及推行美國優先政策,歐盟再次意識到戰略自主的重要性。歐洲領導人開始意識到,有必要實現伙伴關系的多樣化,重新平衡外交政策,并以更加平等和獨立的條件與中國交往。
歐盟與中國的共同之處遠比人們通常所認識到的要多。雙方都是多邊主義、氣候行動和全球經濟穩定的堅定支持者。雙方都主張和平解決國際沖突,都認識到全球經濟互聯互通的益處。
第一是經濟協同。中國與歐盟在經濟上具有互補性。中國的工業實力與歐盟成熟的技術和金融為雙方開展合作奠定了基礎。例如,盡管存在貿易摩擦,但仍有數千家德國企業在中國開展業務。比亞迪和蔚來在德國市場的不斷增長也為歐洲陷入困境的汽車業注入了生機。
第二是綠色轉型與氣候合作。雙方都是綠色轉型的全球領導者。中國在太陽能電池板生產、電池技術和電動汽車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而歐盟在環境監管和綠色金融領域一直走在前列。雙方在清潔能源、城市可持續發展和碳交易體系等領域的合作,可以加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
第三是技術與創新。在人工智能、5G、智能制造和生物技術等領域,中歐合作機會巨大。聯合研究項目和學術交流可以提高雙方的創新能力和全球競爭力。
第四是全球治理與和平。在多邊機構被削弱的時代背景下,中國與歐盟可以攜手重振全球治理。無論是改革世界貿易組織,還是為中東和非洲和平建設作出貢獻,中歐都能一同發出有力的聲音。歐盟的外交影響力和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代表的中國發展模式,可以共同提供一種替代零和政治的平衡方案。
隨著世界向多極化傾斜,歐盟和中國都無法從“非友即敵”的二元框架中獲益。相反,接納復雜性、促進務實合作才是前進的方向。保護主義抬頭、疫情引發動蕩以及烏克蘭戰爭等地緣政治沖突,都凸顯了建立彈性全球伙伴關系的必要性。
雙方應鼓勵學術、文化和旅游交流,歐盟的大學歷史上接待過成千上萬的中國學生,這種交流途徑可以促進相互理解和創新;在技術、貿易、氣候和數字治理方面開展高層對話可以避免誤解、促進更順暢的合作。
最終將中國和歐盟聯系在一起的,是對和平、繁榮和可持續世界的共同愿景。在一個經濟脫鉤、意識形態分裂和軍事聯盟威脅全球和諧的時代,中歐伙伴關系可以成為穩定的支柱。雙方不應屈服于外部壓力,也不應陷入以競爭視角看待彼此的陷阱,而應著眼于以人為本的發展。
前進道路上可能不乏挑戰,但潛在的回報遠大于風險。中歐關系不在于選邊站隊,而是選擇未來——一個以合作取代對抗、以互利共贏引領國際關系的未來。
本文由歐洲《現代外交》網站5月10日發表,原題為《中歐關系的新視野》,作者是全球絲綢之路研究聯盟創始主席扎米爾·艾哈邁德·阿萬。
中歐旗幟(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