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陽縣
漢舊縣,屬南郡。《左傳》“楚攻王師于漳澨”,即此。宋、齊因之。梁又置安居縣。后周置平州,領(lǐng)漳川、安遠二郡。隋開皇七年,改平州為玉州。九年,州郡并廢。十八年,改安居曰昭丘。大業(yè)初,改曰荊臺,尋廢入。唐武德四年,復(fù)置平州,并析置臨沮縣。六年,改為玉州。八年廢,省臨沮,以縣屬江陵。高季昌置荊門軍于此。宋開寶五年,縣自江陵來屬荊門軍。熙寧六年,軍廢,縣復(fù)隸江陵府。元祐三年,復(fù)置軍。端平三年,軍移治此。紹興十四年,廢縣入長林。十六年,縣復(fù)置。元因之。明初,屬荊州府,后改屬荊門州。洪武十年,省入荊門州。十三年,縣復(fù)置,仍屬州。嘉靖十年,改屬承天府。
當(dāng)陽縣
楚三王墓 在本縣湮沈湖側(cè)。今兩河口柏木港、花梨園諸處,皆傳有華表出地尺馀。崇禎元年,土橋寺耕夫偶啟一壙,見墓門扃閉云。又近紫蓋山,有高氏暗冢七。
荊王墓 在本縣黃泥岡。按漢、唐、宋封荊王者三,而漢荊王賈實居淮東,宋荊王未嘗之國,惟唐荊王元景貞觀十年徙封荊,尋為荊州都督,有惠政,后以罪誅,此或其墓也。
關(guān)壯繆墓 在縣西五里,地名“章鄉(xiāng)。”明成化三年,知縣黃恕奏請,春秋祀之。
胡光祿墓 在縣北二十里苦竹溪。胡文定公父名淵,字澤之。文定為蔡京所惡,退居漳濱,迎父就養(yǎng),卒葬于此。
胡文定公墓 在縣北十五里龍泉上。明成化三年,知縣黃恕奏請春秋祀之。墓祠即公舊居。后為書院,環(huán)墓,古松合抱者,尚存四十三株。干廉使墓 ,在縣西十五里。題云“山南江北道肅政廉訪使干公之墓。”
聶炳墓 在本縣玉泉東。元至正間,炳與紅巾賊力戰(zhàn),死于黃沙鋪,葬焉。。
荊臺縣故城 在縣東六十里,今有荊臺鄉(xiāng)。
古權(quán)國城 在內(nèi)方山東南,與那口城皆本縣之故土。
那口城 在權(quán)國城東。
驢城 在縣東南五十馀里,夾沮、漳二水之間。
麥城 ,在縣東南五十里,亦夾沮、漳二水間。相傳楚昭王所筑。關(guān)羽為呂蒙所襲,自知孤窮,乃走麥城,即此。
磨城 在縣東四十里,與驢城對。《荊州記》:“麥城東有驢城,沮水西有磨城。伍子胥造此二城,以攻麥城。諺云:‘東驢西磨麥自破’。”
糜城 ,在縣東南六十里。地名“八渠。”或云三國時糜芳所筑。
萬城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本名“方城。”向傳唐郭子儀筑,又傳高氏所筑。宋末,荊湖制置使趙方嘗立荊門東西山堡,因繕此城。子葵復(fù)鎮(zhèn)荊湖,避父諱,改今名。
東城 在縣東一百四十里,今州城即縣東之故城。《水經(jīng)注》:“五代高氏曾移荊門軍于古城”,元至元間,亦移荊門府于古城,皆指此。
故荊門軍 高季昌僭稱南平王,改縣為軍,治方城,又徙于古城。按季昌嘗于當(dāng)陽、荊門之內(nèi)設(shè)貢院。宋紹興間,復(fù)試生于此。知荊門軍吳興葉箋于城西北隅得武庫地,撤而新之,為屋七十四間,規(guī)制甲于他郡。今練樹店“下高廟”,則季昌廟也。
洗耳溪 ,在許由山下。相傳許由隱此,泉流四時不涸。
三家市 即古“三戶津”,在縣東柘林灘。
太子岡 在縣北四里。元文宗為太子時駐蹕所也。百官進食不受,唯啜一茶。
三公臺 在城西南。明萬歷間,中丞趙賢守《藩王》。巡、臬、鄧、林、喬三公問俗登此,因名“壽亭。侯印。” 紹興中,漁者獲之洞庭,納長沙庫中,時有光焰異常,送玉泉山公廟。淳熙四年冬,本庵真慈欲獻于東宮,是夕光發(fā)于函,輝燭楹廡。其印徑二寸鈕,四面連環(huán),上以一大環(huán)總之,失去不存。
圣水寺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寺前有石洞,名“圣母。”歲旱,居民取水祈雨,多應(yīng)。唐德宗為道明禪師建,寺久廢。明永樂間,僧妙道復(fù)興立于絕。俯顧四圍,峰巒獻秀,殆幽勝處也。
玉泉寺 ,在縣西五十里天臺《智者入定關(guān)》,將役鬼工,蓋造七日而成。隋煬帝朝,詔頒玉泉寺。額,其夾道“萬松”,皆唐貞觀中僧法瑱所植。
龍泉寺 ,在縣北一十五里。晉孝武時遠公法師開建。元皇慶元年惠燈和尚重建。有胡文定公祠在潭北。
乳窟 在玉泉寺中。有白蝙蝠,大如鴉,棲則倒懸飲乳水。李青蓮有記。
龍女祠 在云夢山。昔法琳大師于此誦經(jīng),見一女日來獻食,師詰之曰:“汝何氏?”對曰:“我婆伽龍女也。居岷峨,聞師誦經(jīng)功大,特來供獻。”師曰:“巖泉聒我。”女曰:“易為耳。”遂辭去。忽一日,水從巖下流,三里外方有聲。后人建祠,歲旱祈雨有應(yīng)。
長坂 ,在縣北六十里。曹操追昭烈至當(dāng)陽長坂,張飛據(jù)水?dāng)鄻颍创恕?/p>
唐國師《玉泉》寺《大通禪師碑 》,在縣內(nèi),張說撰,侍郎盧藏用八分書,甚古,碑尚存。僧正誨詩云:“斷碑有字埋荒草,廢塔無名起暮煙。”
“鐵鼎 ”,在玉泉寺,形制奇古,在大雄寶殿前,隋大業(yè)十一年鑄,重三千斤。
“鐵塔 ”,在玉泉寺,高五丈馀,宋嘉祐六年鑄,重十萬馀斤。
觀音遺像碑 :在鐵塔左,高七尺有奇,吳道子真筆。傳云“大士脫化真像,后以碑穢于道,旁徙大殿前覆以亭。”
仙人掌茶 ,出玉泉山巔。羅生枝葉如碧玉,其狀如掌,清香異他茗。此蓋發(fā)乎中孚禪子及青蓮居士李白也。
梳妝樓 ,宋章獻明肅皇后梳妝處也。后本成都之華陽人,家以播鼗為業(yè)。隨父龔美游汴,過荊門,止玉泉。慕容禪師夜夢金剛報云:“明日女中天子過此。”因厚遇之,贈以金。真宗尚為壽王,居潛邸,知客張耆引后見王,王悅,遂納之。無何,壽王即位,自貴妃冊為后。天禧末,慕容已往長盧,后白于帝,召之不至,曰:“玉泉無僧堂,長盧無山門。詔建二寺門堂,兼賜龍眉龍角。黎巽《詠梳妝樓》詩云:“畫樓不可見,寥落秋草荒。鏡作空山月,無人更理妝。”
《唐賢詩碣 》,張九齡、常建,李白、孟浩然、周樸、白居易,僧齊己題詠,宋張?zhí)镄颍瑥堉倩刈1~尚鮮潔。
劉綱夫婦升仙處 ,在當(dāng)陽紫蓋山上,有五帝仙祠。
五鳳堆 ,在縣南。相傳漢時有八龍五鳳游此,故名。亦呼“五鳳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