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是繁榮的象征,也是高人口密度的代表。滬寧杭城市群常住人口1.1億,相當于把三個加拿大塞進了兩個海南島,長三角地區甚至出現了垃圾“圍城”。
于是,很多人高呼要逃離東部,到人口稀少的西北,打造“塞上江南”的壯景!
這真的可行嗎?地理學大師胡煥庸早在90年前,就給我們拋出了建設“塞上江南”的三大難題,不解決這三大難題,“塞上江南”只能是科幻故事。
▌挑戰一:西北的發展,不能靠大規模的移民
上世紀三十年代,曾流行過“西北移民九千萬”的論調。很多人認為,只要將東南過剩的人口轉移到西北,中國就可以追上歐洲,擺脫貧弱。
但胡煥庸用“大數據”擊碎了這種幻想。1935年,他在戰亂頻發的條件下,用2萬多個人口規模點,繪制出中國4.75億人口的分界線——“胡煥庸線”,它以45度角斜貫中國,它的東南,36%的國土面積聚集了96%的人口;而它的西北,卻僅有4%的人口。
▲1935年胡煥庸先生手繪與文章同時刊出的“璦琿-騰沖線”
東南地區人口多,是因為有耕地、有水源,而西北人口少,不是不作為,而是這片土地六成以上被凍土覆蓋;即便是印象中“沃野千里”的河西走廊,年蒸發量也是降水量的十倍以上。
這條線不僅是地理分界,更是人類活動的紅線,任何違背自然規律的行為,只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惡果。
▌挑戰二:西北的建設,不能靠高密度的路網
1930年,北平到新疆要三個月,而莫斯科到新疆只要三天。強對比下,很多人大肆宣揚“鐵路到哪、政權就到哪”,必須在西北建設大規模的交通網。
但與今天類似,想開發西北的人很多,了解實情的卻很少。當時西北剛經歷了數年旱災與戰火,但當局沒有休養生息,反而大肆修路。工程隊高填深挖、遇山炸山。這場以“建設”為名的開發運動,讓農田徹底淪為荒漠,半個世紀都沒能恢復地力。
遺憾的是,這種急功近利的開發模式延續至今。據2023年國土調查,西部有百余個產業園區,實際入駐率不足30%,而很多主干道,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卻成了“鬼道”。很多人雖然記得“胡煥庸線”是“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卻沒有讀懂這條線背后的深意。
▌挑戰三:西北的未來,靠的是“均衡”,而不是“平均”
提到“胡煥庸線”,很多人都會想到十年前引發熱議的“前總理之問”:我們如何打破胡煥庸線?
但這實際是媒體的“斷章取義”,總理一共拋出三個問題:胡煥庸線該不該破?能不能破?能破的話如何破?這是一組系統思考,如果只聚焦在“如何打破”,就會將復雜的地理問題簡化為“破”還是“不破”,曲解總理的原意。
而且前總理之問的核心,也不是“打破”這條線,而是如何實現均衡發展。胡煥庸提出這條線,恰恰是為了均衡。
▲胡煥庸先生
他看到,很多人誤以為“平均”就是“均衡”,將西北荒地與東南耕地等量齊觀,于是他用這條線告訴國人——西北和東南不能用“唯一標準”比較;
他看到,許多人迷信“人定勝天”,認為大把投錢,就可以改造自然,于是他用這條線告訴人們——資金、技術,可以改造一個花園,但無法改變一個地域,如果強行改變,是盲目、更是災難。
正因這份前瞻性,胡煥庸才能在1921年預測出日本侵華,在1935年提出南海諸島的歸屬問題,并命名“南沙群島”,而他最“反常識”的觀點,就是認為中國“地不大、物不博”,在特殊年代,這也讓他被打成“反動”。
但當我們讀完他的著作《國情分界線》后,就能明白胡煥庸為什么要說這句話。這本書是迄今第一本嚴肅講述胡煥庸與胡煥庸線的著作,書中大量名篇、圖片、演講記錄更是首次公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