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編輯|L.Y
前言
中美貿易談判的拉鋸戰,終于畫上了一個句號,5月12日,中方在發布會上表示:中美達成重要共識,會談取得實質性進展。
但這場博弈的“終局”背后,卻藏著無數刀光劍影,商務部釋放出“正在評估”中美談判的信號后,特朗普將其誤讀成中國妥協的意思了,直接放話:“美國不需要簽協議!”
中國也不慣著,9日,美國西海岸港口迎來了歷史性的一刻,連續12小時,沒有一艘中國貨輪靠岸。
短短十二個小時,美國西海岸的主要港口像是被時間凍結了一般,海風仍舊吹拂,但那些熟悉的中國貨輪卻一個都沒出現。
港口工人站在空曠的碼頭上,眺望著一望無際的太平洋,眼中閃過一絲不安。“比疫情時期還要糟糕。”一位港口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脫口而出。
美國商會更是急得跳腳,連夜向白宮發函:“趕緊減免關稅,要是再拖下去,300萬小企業全得倒閉!”
明眼人都看出來了,這哪是單純的貿易摩擦?美國商會急得火燒眉毛的信函里寫得明白,多等一個月就要到一片中小企業。
洛杉磯港31%的貨運量說沒就沒,那些等著中國零件組裝的美國工廠,流水線都開始長蜘蛛網了。更扎心的是,喊著要找替代供應商的企業,現在連越南、印度的貨都訂不上——產業鏈斷了就是斷了,哪能像換燈泡說換就換?
特朗普的算盤珠子打得噼啪響。
以為卡住中國貨船就能逼人就范,結果先喊疼的倒是自家企業主。經濟學家早提醒過,國家不是公司,不能光看賬面逆順差。
美國超市里每件商品背后,都是中美產業鏈咬合緊密的齒輪組。現在硬拆零件,傷的是整個機器運轉!
長灘港首席執行官馬里奧·科爾德羅表示,對于消費者來說,達成協議刻不容緩,否則他們將面臨價格上漲或某些商品短缺。
“如果情況不迅速改變,那么我們可能會看到貨架上的商品空空如也。消費者將在未來30天內感受到這種影響,”科爾德羅說。CNN稱,運抵長灘港的貨物中,超過63%來自中國,占比在美國所有港口中最高。
全球第二大航運公司馬士基向CNN表示,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貨運量較正常水平下降了30%至40%。
不到一周前,原本有超過40艘中國貨船是準備往這開的,結果就因為特朗普畸形關稅,到了9日這一數據直接歸零了。
由于美方高額關稅,目前已經有至少6條中美往返航線被暫停。
貨船數量的減少,不僅意味著貨物變少,還意味著碼頭工人以及運輸者工作岌岌可危,數千人面臨著下崗風險。
據悉相關消息已經引起白宮重視,官員們連夜開會,評估一系列連鎖反應可能造成的損失。港口官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貨船數量的減少固然令人擔心,這一變化發生的速度更令人感到憂慮。
逆差小算盤,打得過經濟大賬本?
估摸著有人會說,船少了,貨少了,那貿易逆差不就跟著下來了嗎?這話聽著好像挺順耳。白宮那邊,似乎也樂見其成,甚至盤算著是不是能多刮點停泊費什么的。
可這經濟賬啊,真不是掰著指頭算數那么簡單。一艘船不來,背后牽動的是一整條產業鏈的神經。你想想,那些美國本土公司,特別是中小個頭的,有多少指望著從中國進口零部件、半成品,甚至是直接拉成品過來賣。
現在可好,船不來了,或者隔三差五才來一趟,他們的生產線咋辦?那些等著中國零件才能開工的廠子,機器閑置久了,可真就得落灰生銹了。有些老板急得火燒眉毛,到處打聽想從越南、印度或者別的地方找補。
可這全球產業鏈哪是說挪窩就挪窩的?就好比你家使喚了幾十年的老伙計,脾氣秉性、手藝活計你都摸得透透的,突然撂挑子不干了,你上哪兒立馬找個一樣得心應手的?這新人磨合不要時間?這成本不得重新算?很多企業,尤其是家底兒薄的,根本耗不起這個“三五年”,怕是連“三五個月”都懸。
企業叫苦,急尋“救命稻草”
美國商會,那可是替幾百萬家企業說話的,他們能不急嗎?聽說他們揣著加急文件,腳底抹油似的跑去找財政部“哭窮”去了。信里頭那是寫得一清二楚,再這么下去,不出一個月,就得有一大批中小企業撐不住要關門大吉。這可不是嚇唬人。
單說一個洛杉磯港,貨運量說沒就沒了一大截,這真金白銀的損失,誰來兜底?那些指著港口吃飯的卡車司機、裝卸工人,他們的日子又該怎么過?
這還不算完,事情往深了看,已經不單單是幾個港口、幾家公司的事兒了。它牽動的是整個美國的經濟大動脈。
就拿那些把特朗普政府告上法庭的美國公司來說,他們憑什么告?理由就是這關稅政策不地道,法律依據也站不住腳。你想想,《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這根快五十年的“老藤”,硬要嫁接出限制正常貿易的“新瓜”,這本身就夠掰扯的。萬一法院判政府敗訴,那這套單邊關稅的大戲,恐怕就得提前散場了。這官司的輸贏,可真是牽一發而全身,影響大了去了。
壓力上肩,談判桌風向悄然轉
所以您瞅瞅,那邊廂還在日內瓦的談判桌上磨嘴皮子,這邊廂美國國內已經是暗潮洶涌,坐不住了。美方代表一開始可能還想端著架子,財長貝森特先生去瑞士前不還放話“不抱太大希望,主要是給局勢降降溫”嘛。可談著談著,這調門兒就悄悄變了。
特朗普先生在社交媒體上改口說談得“非常好”,貝森特也跟著松口,說是“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這前倨后恭的態度轉變,背后是誰在使勁兒?恐怕就是這些從碼頭、從企業、甚至從法院傳來的實實在在的壓力,壓得他們不得不低頭。
有些媒體和經濟學家也看不下去了,直截了當地批評說,那種以為“少從中國買東西就能減少貿易逆差”的想法,簡直是把經濟學當成了過家家。貿易逆差這玩意兒,在美國都存在幾十年了,算不算得上什么“特殊異常威脅”,明白人心里都有桿秤。
如今,現實的巴掌扇得更響亮了。西海岸港口的“歸零日”,就像一個扎眼的警示燈,明明白白地告訴那些拍板的決策者,經濟規律這東西,可不是你想怎么捏就能怎么圓的。
連鎖震蕩波,日子還得往下過
這連鎖反應已經肉眼可見了。貨船不來了,碼頭工人、卡車司機的工作崗位怎么辦?成千上萬人的飯碗都跟著懸了起來。保稅倉庫的咨詢電話被打得發燙,大伙兒都在發愁手里的貨還能頂多久,新的貨源又該上哪兒去找。
連加州州長紐森都坐不住了,親自拍在網上喊話,說再這么下去,孩子們開學可能都缺書包,到了圣誕節,大家伙兒可能連個像樣的玩具都搶不著。
這話里頭或許有那么點夸張的成分,但那份焦慮可是實打實的。羊毛出在羊身上,這所有的折騰,最終還是得消費者自己掏腰包。
說到底,這全球化的生意經,就像一臺精密運轉的大機器,中美貿易就是里頭咬合最緊密、最關鍵的那組齒輪。你現在非要使蠻力把其中一個齒輪給撬掉,或者讓它轉速跟不上趟,那整臺機器都得跟著出毛病,咔咔作響。你以為是卡住了對方的脖子,結果猛一回頭,發現自己的胳膊也給別住了,動彈不得。
結語
所以啊,這談判桌上的氣氛再怎么變幻莫測,現實的壓力是騙不了人的。那些空蕩蕩的泊位,那些堆積如山的空集裝箱,還有那些愁眉苦臉的企業主和普通老百姓,都在用沉默訴說著一個最樸素的道理:合則兩利,斗則俱傷,一起做大蛋糕才是正經事。至于誰先頂不住?恐怕不會是那個產業鏈相對完整、家底厚實的巨人,反倒是那些等著米下鍋的流水線和空蕩蕩的貨架。
這盤棋,終究還得回到現實的棋盤上來,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那種以為光靠揮舞大棒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念頭,遲早要被現實好好上一課。等著瞧吧,這戲啊,還長著呢。
參考信源:靠岸中國貨船數“歸零”,美國西海岸港口官員驚到了 2025-05-11 15:59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