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所有考研的同學們都聽說過一句話:“考研不考985和211不如不考”。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考研開始變得“虛榮”了。考研圈子里“雙非研無用論”也在潛移默化間影響著考生們的選擇:
我還要不要考雙非啊? 雙非研究生考上了值不值得去? 考研上岸雙非會不會被歧視?
并且有一些寶子本專業不好就業,非常不容易才跨專業考上的雙非研究生,但看到網上都是吐槽雙非不值得讀,開始糾結
難道“雙非”院校的研究生,真的不值得考嗎?今天小研也想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01.“雙非”院校研究生不值得考?
小研曾經在網上看到一份有意思的調查,說的是
考研報名的學生中有80%來自“雙非”院校; 但是大家的目標院校有70%都是 985、211院校; 而985、211院校的招生人數僅占到所有招生人數的 45%。
985、211似乎都已經成為大部分考研同學的第一選擇,而每年日益上升的考研人數也讓985、211院校的競爭日益激烈。
但如果,人人都報考985、211院校的研究生,沒人去報考雙非院校的研究生,那全國可能80%的大學都招不到研究生了(畢竟具有碩士研究生授予資格的院校有610多所)。
我們還可以簡單做一下計算:
以23考研為例:
474萬人報考,我們可以估算一下報考985、211院校的考生人數。
全國有39所985大學,按每一所大學平均有2.7萬人報考,共計105.3萬人。
而假設每一所211大學平均有1.5萬人報考(實際上,可能沒有這么多人),那么,總共就有174萬人報考。
合計報考985、211院校的考生不到280萬人!
那么剩下的接近200萬人,直接選擇報考的是“雙非”院校。
而那些一志愿報考985、211院校的考生,也會因為錄取名額有限(最多也就5000人),而被迫調劑到“雙非”或選擇二戰。
綜上分析,光從考生的選擇和最終去向來看,“雙非”研究生沒用是不成立的。
02.始終是:學歷>學校
之所以會有很多人認為“雙非研究生不值得考”,是因為“值不值”本身就是一個比較,這句話是需要搭配前提條件的。
很多人覺得不值得的前提條件,比如說:本科院校是985/211,雙非研究生值不值得考?
確實本科是“985”或者“211”院校,考研再選擇“雙非”院校的話,可能會覺得沒啥用。
但如果,你本科本來就是普通二本或者三本乃至于“專升本”,那么,考研考“雙非”院校,還是非常值得的。
除此之外,很多人覺得不值得的前提條件還有:公務員考試上岸了,同時上岸雙非研究生,值不值得讀?
這種情況下,可能讀個“雙非”院校真的不是什么必需品。
畢竟近幾年就業市場競爭非常激烈,讀了“雙非”碩士以后畢業出來仍然需要面對工作難找的現狀。
但是相反地,如果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或者說目前的能力也找不到好工作,那么提升學歷永遠不會錯。
并且無論是找工作還是考公,向來都是“學歷>學校”。
即便是投簡歷找工作,崗位里會有對“學歷”的要求,但基本都沒有對學校的要求(極少數會要求“985”、“211”大學或者“雙一流”大學,但也不會具體到什么院校)。
03.讀研專業更為重要
所以,“雙非”研究生到底值不值得讀要分情況來看,大家需要明確白己未來想要讀什么專業的研究生和自己末來的職業規劃到底是什么?
因為讀研的目的無非以下幾點:找一份更好的工作、繼續學術研究和深造、提高自己的學歷水平等等。
自己未來的目標不同,在選擇院校專業的時候考慮的問題就不一樣。
無論是學碩還是專碩,研究生的培養方式,與本科學習相比,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都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實踐與研究水平。
并且,“雙非”院校是跨專業考研的最好選擇。
所以,即使是“雙非”院校畢業的學生,在讀研時,科研與實踐的能力都會得到訓練,在更高水平導師的指導下,都會進一步開拓眼界,積累人脈。
大家還可以合理利用讀研時間來參與實習積累經驗,同時也可以通過考證來提升自己。
讀碩士是為了讓自己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從這個角度來講,“雙非”研究生是非常值得去讀的。
最后的最后,小研想說考研界里還有一個名梗:“擇校看不起985,復習時看不起211,考前看不起普一,考后看不起普二,到調劑時就求有個學上了"。
每年高升的報考人數,逐年提升到試題難度,其實都在警示大家考研的難度是一年高于一年。
或者大家也看過不少資質一般的同學逆襲985、211的文章,但是要知道,幾百萬人報考,逆襲就是偶然事件,沉默的才是大多數。
踏踏實實地在自己能力范圍內一步一步提升才是明智的選擇!大家加油!
小研也為大家準備了豐厚的免費資料包,大家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老師領取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