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視覺中國
受雙周期影響,白酒業從去年起已止不住頹勢。就像每次都能交出滿意答卷的優等生難以面對成績下滑的現實,不少酒企仍會利用渠道商作為緩沖墊,通過各種方式繼續保持增長的表象。
但遮羞布越早掀開,行業才能越早觸底解決真正的問題。洋河股份在發布2024年財報前,各相關平臺熱度飆升,這不僅在于洋河在白酒業中的頭部地位,還因為人們希望通過洋河的財報了解白酒業真實的情況。
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產量414.5萬千升,同比下降1.8%;25年Q1產量加劇下滑,同比下降幅度達7.3%,顯然白酒業尚未觸底。洋河率先主動降速去庫存,去年全年營收為288.76億元,歸母凈利為66.73億元;今年Q1的營收和凈利潤也同比下降。受此影響,次日洋河股價跳空低開,收盤跌4個點,但總市值仍在千億以上。
市場上對此的擔憂很多,核心點是:洋河降速是需求端的坍塌,還是供給端的主動調控?如果是有意甩開包袱,輕裝上陣的洋河前景還值得期待嗎?
升與降
白酒需求端坍塌了嗎?顯然沒有。
2025年白酒調研顯示,動銷端確實受各種原因影響下滑10%左右,但遠未出現斷崖式萎縮。并且白酒也并未被年輕人拋棄,年輕人已占白酒消費的34%,年輕人酒飲市場規模達4000億元,潛在年輕酒飲人群高達4.9億(中國酒業協會,里斯咨詢)。
那就要看供給端。近年來白酒業產量雖有所下降,但仍存在產能過剩現象,這也是白酒行業當前核心困境之一。截至2024年年底,17家白酒上市公司合計存貨高達1463.35億元,同比增長12.50%。
所以白酒業已無法延續攤大餅的增長模式,轉而要直面消費端,從真正的消費需求中找增量,雖然會難免經歷調整和轉型的痛。
洋河倒是提供了個很好的觀察樣本。
2024年洋河賣出13.91萬噸白酒,同比下降16.30%,但由于是主動的控貨,其噸酒價同比還略上升3.87%。在飛天茅臺價格也不斷失守的當下,洋河能穩住價格體系實屬難得。
如果再將Q1表現納入觀察,更能看出洋河其實在主動調整供貨策略。今年2月5日起,洋河停止了省內海之藍的供貨,并且還對夢之藍M6+實施嚴格的配額管控政策。在各酒企趁著白酒旺季努力向市場投放更多量時,洋河反而主動收縮,若是只看到“控貨挺價”,那只算看到洋河的半步棋。
之前市場上銷售的海之藍是洋河2022年推出的第六代產品,到2024年已是年銷過億瓶的百億大單品。即便作為最重要的銷售抓手之一,當洋河認為難以滿足市場對更高品質白酒的更高需求時,也會被停供,“給即將推出的第七代海之藍騰出市場空間”。所以洋河的后半步棋所圖更高:控貨是手段,品牌升級才是目的。
首先,通過減少供給,洋河留給市場充足的時間“消化庫存”。如今投放量、酒價、渠道健康度幾乎成為白酒業不可能三角,洋河此舉可以防止價格戰傷及品牌高端形象。其次,停掉海之藍老款訂單,既能用“稀缺性”拉高老款價格,又能用“更高端”給新品拉滿期待。
這也是洋河在積極順應白酒消費結構變化。當前白酒消費者更加注重“喝少點、喝好點”,高端白酒雖增長放緩但表現穩健,高性價比產品、大眾酒韌性凸顯。洋河產品矩陣在調整后更有競爭力:夢之藍手工班作為高端年份酒持續提升品牌價值,夢之藍M6+和水晶版穩居次高端市場,海之藍完成第七代煥新,鞏固中端主力地位。
以此看來,洋河深蹲是為了等待時機起跳,留在牌桌上,打好高端局。
最大的底牌
想進入高端局,自然需要更雄厚的實力。
2009年,洋河登陸資本市場,營收增速連續5年名列行業前茅,但市場的期待更高,希望其能產出更優質的年份酒。不過當時洋河的基酒儲備尚不足,自制半成品總值僅有3.31億元,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從那之后,洋河通過技改、新增及收購開始大規模儲備基酒產能。截至2024年底,洋河半成品酒庫存量約70萬噸,排名行業第一;同期茅臺為29.2萬噸,五糧液為18.0萬噸,瀘州老窖為45.02萬噸(24年上半年)。可以說強大基酒庫存是洋河最大的底牌。
基酒量只是第一步,質更為關鍵。洋河能有這樣大規模的高品質基酒,關鍵在那些老窖池中。
現在酒企宣傳必提老窖池,原因在于老窖池是白酒釀造的關鍵發酵容器,窖齡越老,釀出的酒越醇厚品質越高;而一個成熟的老窖池往往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形成,且不可復制,這使得擁有優質老窖池的企業具備獨特的品質優勢和品牌壁壘。
洋河的老窖池正是這樣的“軟黃金”。洋河有7萬多口窖池,其中明清古窖池2000余口,是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的“最大規模的白酒窖池群”,被業內稱作“一口天然的大窖池”;其中最古老的明朝洪武年間的89口窖池已有600余年歷史,且至今仍在使用,算得上“中國白酒窖池活化石”;洋河還用高端陶壇儲酒,截至2025年,其高端陶壇原酒儲備達到23萬噸,居世界第一。
與此同時,截至2024年底,洋河存貨規模高達200億。在產能、庫存、老酒品質都是行業領先的前提下,洋河的老酒資源就是財富。這也成為洋河不斷優化產品矩陣,實施高端年份酒戰略的重要支撐。
目前洋河的高端系列的夢之藍手工班、夢之藍M9使用的都是10年以上的基酒,甚至大眾價位的海之藍使用的都是至少3年的基酒,并加入五年陳年酒調味,“滴滴三年陳”并不只是個口號。
為了保持這些優勢,2024年洋河在成本和費用端投入其實是逆勢增加了。2024年洋河的營業成本約為72.06億元,同比僅下降5.48%;而管理費用為14.18億元,同比增長9.09%。細看之下,洋河營業成本增加主要是材料上漲以及擴產,管理費用的增加主要體現在員工數量上。以夢之藍手工班來說,今天被經驗豐富的老工匠送進老窖池的原料要等至少10年后才能成為送到消費者手中的成品,所以即便短期要控貨,但長期儲備蓄勢的工作一點也不能落下。
這種持續不斷的投入在洋河的各產品線均有成效。高端線上,夢之藍手工班成為首個獲得“中國酒業協會”授權、“方圓集團”權威認證的“中國高端年份白酒”;次高端夢之藍M6+2024年沖刺百億,成為次高端白酒市場的重要大單品;海之藍“年銷一億瓶,年飲三億人”;主打性價比的“民酒”洋河高線光瓶酒今年5月也將全面上市。
今年洋河對外突出了“真年份”,也是基于這么多年積累的基酒庫存。洋河的酒質越來越好,以此持續提升品牌力,才有更多的底氣參與高端白酒的競爭。
共贏
洋河正在行業低谷期做沉淀和蓄勢,但僅靠洋河一家努力是不夠的,還需在白酒價值鏈上做好分配。
從2019年起,洋河就從廠家主導型的深度分銷轉向廠商協作型的“一商為主,多商配稱”模式。如今,白酒更多庫存在渠道囤積接近警戒線,而洋河從去年起就主動給經銷商減負,設置合理的盈利目標,確保渠道的基本利潤,通過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建立“廠商共同體”。
為此,洋河還制定了《洋河市場監管大法》和《洋河經銷商保護大法》,前者主要聚焦于市場秩序的規范,防止價格混亂、渠道竄貨和庫存過高等問題;后者著重放在保障經銷商的正當權益,明確廠商合作關系。洋河還將“召開定期廠商會議、組建大商議事委員會、搭建經銷商意見反饋平臺”三管齊下,強化經銷商參與市場決策,降低內耗。
2024年,洋河堅持“深耕大本營、深度全國化”策略,到年底省內經銷商增加39家,省外經銷商增加38家。從被認為是白酒企業蓄水池的合同負債來看,洋河2024年仍達到103.44億,2025年Q1還有70.24億,同比增長20.79%。這也預示洋河后面的增長有所保證。
最終白酒業想要實現共贏,還要從消費端入手,存量市場的競爭本質是對優質客戶的心智爭奪戰。洋河在消費端從產品、營銷、場景等方面立體式布局。
比如產品上,洋河以“品質可感知化”強化消費者認知。針對年輕消費群體,洋河推出夢之藍M6+“逐夢蒼穹”航天紀念版、生肖文創酒等產品,結合航天IP和國潮元素,吸引Z世代關注。營銷上,洋河2021年就率先嘗試在抖音發起“#dou喝洋河過大年”話題,播放量近6億次;從“深度分銷”轉向“精準營銷”后,兩個月內海之藍開瓶率增長8.8%。場景布局上,洋河酒廠就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2024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聞著酒香,逛著老窖,喝著洋河,洋河酒廠已成為宿遷文旅融合的重要名片。
而共贏思想更明顯體現在洋河堅持高分紅策略。在《2024年度-2026年度現金分紅回報規劃》中,洋河明確規定每年分紅不低于凈利潤70%、且不低于70億元;上市至今洋河累計現金分紅已超過528億元。
不可否認,洋河財報短期并不好看,但面對白酒行業周期性調整和市場壓力,依然在積極布局產品、生產、渠道等,同時保持高分紅不減,也是長期主義的表現。而現在的低基數,或許就是明年的高增長。
洋河此番以退為進的深度調整,既是對渠道庫存的科學調節,更是對品牌價值的深度鍛造,也為穿越產業周期儲備關鍵動能,或將在白酒升維戰中辟出新天地。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hezu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317449.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