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癥作為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強迫癥患者常常陷入一種無法自控的“拉扯戰”,明知某些行為無意義卻無法擺脫,給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極大的困擾。《健康智慧屋》日前邀請松江區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熊強,帶大家深入了解強迫癥,揭開其神秘面紗。
強迫癥是一種以反復、持久出現的強迫觀念或強迫行為為基本特征的神經癥性障礙。“患者常常出現一些不必要的、闖入性的想法、懷疑、表象或沖動,而這些想法或沖動又會驅使他們進行重復的行為或心理活動。例如,頻繁洗手、反復檢查門窗是否關好、對稱與整潔的執著等。這些強迫癥狀不僅消耗大量精力,還嚴重影響患者的社交功能,導致他們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熊強說。
強迫癥的流行病學特點顯示,其終身患病率在世界范圍內約為0.8%至3%,起病年齡早,平均發病年齡在19至35歲之間,且男性平均發病年齡比女性早2年。值得注意的是,強迫癥的致殘率較高,患者很容易共病焦慮障礙和抑郁障礙,因此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十大致殘性疾病之一。然而,盡管強迫癥的治療選擇多樣,但患者的就診率卻相對較低,從癥狀出現到確診平均要經歷17年之久。
那么,強迫癥的病因是什么呢?目前認為,強迫癥的發病與遺傳因素、神經生化因素、心理和社會因素等多方面息息相關。家庭及雙生子研究表明,強迫癥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此外,神經影像學研究也發現強迫癥患者大腦的皮質-紋狀體-丘腦環路存在異常。在心理和社會因素方面,創傷性生活事件、持續增高的焦慮情緒以及強迫性人格特點等,都可能增加個體患強迫癥的風險。
“在治療方面,強迫癥的治療選擇主要包括心理治療中的認知行為療法(CBT)和藥物治療中的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類藥物。”熊強說。對于初次藥物治療的患者,應告知其癥狀改善的規律,并鼓勵其積極配合治療。治療目標則以癥狀的減輕、社會功能的基本恢復、能夠有效應對精神壓力和減少復發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強迫癥的預后因人而異。平均41%的患者疾病呈持續狀態,約60%的患者出現緩解或好轉。因此,早期治療和持續治療對于改善預后至關重要。對于高危人群,可以通過行為訓練、認知的自我訓練、接受專業的心理咨詢以及尋求積極的社會支持等途徑進行預防。
此外,還需要澄清一些常見的錯誤認識。例如,將強迫性人格與強迫癥混淆,或將兒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的類似強迫或儀式性的行為誤診為強迫癥。實際上,強迫性人格患者雖然對秩序、完美主義等過度關注,但本人主觀認為自己行為方式合理,沒有明顯自我心理沖突和抵抗。而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儀式性行為,則可能是亞臨床強迫行為,并不持久地引起煩惱,也不影響正常的發育。
記者:胡畔
圖片:網絡圖
編輯:王紅霞 桂可欣
審核:周樣波 周正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