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如果現在有一種超能力讓你立即康復,你會選擇:
A.所有的強迫癥狀完全消失
B.強迫癥狀永遠不再出現
C.強迫癥不再影響自己的生活
D.回到當初沒有生病的狀態
以上每一項看起來都非常合理,就像我們得了感冒,好了之后發燒、咳嗽等癥狀自然消失,日常活動不受影響,一切恢復如初,最好永遠不再得。強迫癥應該也差不多,是吧?
其實,這跟你想的還真不太一樣。
對于怎樣才算痊愈?
根據《精神障礙診療規范(2020年版)》,強迫癥治療痊愈的定義為:耶魯-布朗強迫量表(Y-BOCS)評分8分以下(注意是8分以下,并非0分)、癥狀不再滿足疾病的診斷標準(并非不存在)、患者功能完整、沒有或較少出現焦慮和抑郁癥狀。
痊愈不等于癥狀徹底消失
過去,人們常把身體疾病的傳統康復模式套用在精神心理疾病身上,認為治療目標就是完全消除病癥,就好比有感染就徹底把炎癥消掉,有結石就把它碎掉排出體外。
但隨著醫學的發展,醫生們發現這并不是唯一的做法。
事實上,精神心理疾病的病因極其復雜,它是遺傳、神經生化、人格特點、家庭氛圍、社會環境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很難將癥狀徹徹底底、完完全全清零。治療的目的是幫助病人回歸正常生活,而不是徹底鏟除癥狀。
強迫癥同樣如此。很多正常人也都存在強迫行為,但它不會引起痛苦,不妨礙生活。
經治療后,盡管有時還會有點強迫癥狀,但癥狀來襲時,我們學會如何接納,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很小或幾乎不造成痛苦(例如在強迫癥狀上尤其是強迫動作上每天花費的時間少于1小時),伴隨的焦慮在可以耐受的范圍內或幾乎沒有焦慮,能有效應對壓力,能重返社會,能與癥狀和平共處,那就是康復。
所以,強迫癥的痊愈其實是身心達到一個平衡狀態,即便有癥狀,也能既來之則安之,輕松的隨它去,不追隨,不對抗,不受影響。
生活永遠擺第一
生活就像是一塊耕地,地里有時會長雜草,而強迫癥狀,就像是這些雜草。我們常常拼命想把它們拔掉,但拔了之后,它們還是會長出來。
這是因為,僅僅靠“拔雜草”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在地里種上莊稼,讓莊稼茁壯成長,占據土地,這樣雜草自然就沒有生長的空間了。
對于強迫癥患者來說,康復之路也是一樣的。我們需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如心理治療)去除強迫癥狀這些“雜草”,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把生活“種滿莊稼”,讓它充實起來。當生活被有意義的事情填滿,強迫癥狀就無處生長了。
可能會有人說,道理我都懂,可是我做不到啊。痛苦的時候,哪有心情去看窗外的世界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體驗,當身體某個部位出現疼痛的時候,如果你靜靜呆著什么都不做,疼痛感特別強烈;但如果你找點其他事情做,分散注意力,反而沒這么疼。
對待強迫癥也是同樣的道理。越是痛苦,越要學會把注意力從癥狀上移開,將目光轉移到外界事物,不要只和自己的內心和思想去博弈。
有的人為了治病,干脆辭職、輟學,想著養好病再繼續,不提倡這樣的做法。只有過好自己的生活,病癥才會緩解,千萬不要本末倒置。
起伏式的康復歷程
強迫癥顯著的臨床改善、恢復和完全緩解都可能會出現,但不會迅速發生。
研究顯示,24%~33%的病例呈波動病程;11%~14%的病例有完全緩解的間歇期。
它的痊愈不像發燒感冒那樣有個較具體的恢復期限,治療過程往往比較長,并不是只要開始接受了治療,就會一直順利往前走,中間會遇到很多挫敗和艱辛,癥狀波動起伏、長時間沒有任何進步,這些都是常態。
強迫癥治療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場自救,是一個艱難的自我探索、試錯和感悟的過程,患者需要投入巨大的努力、勇氣和堅持,還需要一些智慧去領悟治療理論的精髓。但只要愿意付出汗水與堅持,肯定會有進步,痊愈只是時間問題。
最后,愿所有病友的生活不再被強迫癥束縛,可以邁著輕快的腳步去看世界的風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