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春日的風拂過原野,內蒙古林西縣林西鎮河沿村的土地上,一場與豐收的約定正悄然書寫。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間,特色種植如同一支妙筆,繪就出絢麗多姿的 “豐” 景圖,“蔥” 滿希望的故事,正徐徐展開。
5月12日,林西鎮河沿村,婦女正在栽種圓蔥。(李富 端木 張金燕 攝)
春潮涌動,正是播種好時節,林西鎮河沿村的田間地頭,農事的樂章已然奏響。農戶們爭分奪秒,搶抓時機移栽圓蔥苗,每一株幼苗的種下,都承載著對豐收的殷切期盼,為這一年的好收成埋下希望的種子。
5月12日,林西鎮河沿村,婦女正在栽種圓蔥。(李富 端木 張金燕 攝)
踏入河沿村的圓蔥種植示范基地,一幅令人震撼的畫面映入眼簾。廣袤的田野上,銀光如浪,連片新覆的地膜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粼粼波光閃爍,宛如大地披上了一層閃耀的銀裝。50 余名婦女化身田間 “舞者”,她們沿著地膜上的定位孔,身姿彎曲,動作嫻熟而流暢,放苗、戳孔、覆土…… 每一個環節都有條不紊,構成了一幅繁忙而生動的勞作畫卷。
“以前這塊地荒著沒啥用,今年頭一回試種圓蔥,老板給我們日結工資!” 河沿村村民周秀梅抬手抹去額角的汗珠,說話間,手中的圓蔥苗已精準地插入膜孔。她的笑容里,滿是對新生活的期待。
5月12日,林西鎮河沿村,婦女正在栽種圓蔥。(李富 端木 張金燕 攝)
作為全縣 “三變” 改革示范村,河沿村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創新推行的 “黨支部 + 合作社 + 農戶” 模式,如同神奇的鑰匙,打開了閑置資源盤活的大門。通過土地流轉,曾經沉睡的荒地煥發出勃勃生機,規模化種植讓特色產業蓬勃發展。在這里,農戶們擁有了多元增收的 “法寶”:土地流轉收租金、務工就業掙薪金、合作經營分股金,一條特色種植助力鄉村振興的嶄新路徑已然清晰可見。
5月12日,林西鎮河沿村,婦女正在栽種圓蔥。(李富 端木 張金燕 攝)
在圓蔥種植示范基地旁的田埂上,林西縣同興種養殖合作社負責人孫建忙得熱火朝天。他一邊仔細地指導工人移栽圓蔥苗,一邊興致勃勃地介紹:“林西縣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這可是種圓蔥的‘天然寶藏’!而且這幾年圓蔥產業發展勢頭超猛,我們當然得跟上!” 孫建指著整齊排列的田壟,如數家珍般說道,合作社流轉了河沿村五組 310 畝土地發展圓蔥種植,在品種選擇上更是下足了功夫。合作社引入了荷蘭紐內姆公司的紅皮品種 “盛世經典”,它就像一位 “儲存高手”,耐儲特性極佳,能巧妙地錯峰上市;荷蘭必久公司的紅皮品種 “373” 則以高產穩產著稱,堪稱 “產量擔當”;還有紐內姆的黃皮品種 “羅塔”,口感清甜,是鮮食的絕佳選擇。此外,合作社還大膽試種了 10 余個其他品種。“要是試種成功,我們就大力擴大優勢品種的種植規模,帶著更多鄉親一起增收致富!” 孫建眼神堅定,話語中滿是信心。
孫建還透露,圓蔥產業從移栽到采收,需要大量勞動力。合作社采用 “固定工 + 季節工” 的用人方式,日常用工 50 余人,到了農忙高峰期,更是能吸納周邊 200 余名村民就業,每年僅勞務支出就高達 40 余萬元。這不僅解決了村民的就業問題,更讓他們的錢包鼓了起來。
正在田間移栽圓蔥苗的河沿村村民趙秀云,掰著手指頭算起了增收賬:“我把家里 15 畝地以保底價 500 元租給合作社,再加上效益分紅,每畝地租金至少能有 700 元。農閑的時候來基地干活,每天還能掙 120 元到 150 元。” 說著,她手腳麻利地將幼苗插入地膜,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掙兩份錢,老人看病、孩子上學都不耽誤,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在林西鎮,特色種植的版圖遠不止圓蔥這一抹亮色。西瓜、葵花、中藥材、花菇等特色種植示范基地同步推進,勾勒出 “春有圓蔥夏有瓜,秋收葵花冬摘菇” 的四季產業盛景。通過訂單農業、農企對接等創新模式,這里實現了一二三產的深度融合發展,特色種植業已然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 “金色杠桿”,帶領著林西鎮的村民們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李富 端木 張金燕)
來源: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官方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