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加工銷售是遂川縣傳統優勢支柱產業之一,共有竹林50多萬畝,該縣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試驗區為契機,積極探索“公司+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模式,將適合發展筍竹兩用林的山場交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集中收儲,再與鄉鎮“兩山”公司簽訂合作協議,聘請專業技術人員統一管理、建設灌溉設施、統一購銷,規模化經營,讓村集體和農戶同步增收。
建立聯農帶農機制。江西星星之火農林開發有限公司進駐衙前鎮后,投資500萬元建成全自動筍制品加工廠,配備清洗、蒸煮、殺菌等12道智能化生產線,日處理鮮筍20-30萬斤,年產即食筍6000萬包,年銷售額4000萬元。據悉,該鎮有10余家竹筍加工廠,20多個毛竹經營大戶,1個毛竹專業合作社,吸納10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月均收入4000元,形成“企業收儲、農戶參與、合作社統籌”產業閉環,實現產品從“論斤賣”,到“論包售”的躍升,村集體、農戶雙增收。
建立示范管護機制。為不斷壯大毛竹產業,提高經濟效益,該縣在衙前鎮、碧洲鎮規劃高標準建設12592畝示范帶,推廣“號竹留養”“水肥一體化”等技術,通過間伐透光、智能灌溉、精準施肥等技改手段,“走出去學習”和“引進來技術”相結合,“武裝”大戶“科技大腦”,輻射帶動轉型升級。通過“福建專家駐點+本土能人示范”機制,全鎮科技管護普及率達60%,培養出6名“竹師傅”技術骨干。硬件上,同步配套建設集材道路、蓄水池、運輸軌道等設施,降低采運成本50%以上,改寫了只賣原竹的尷尬歷史。
建立三產融合機制。該縣高起點規劃,以356國道為軸線,串聯萬畝竹海、竹文化博覽館、竹林康養基地等資源,國道沿線布局加工集群,深山區域建設生態竹林,近郊發展竹旅融合,形成“一線三核”產業示范帶;以技術創新突破資源瓶頸,向高效集約轉型,通過“加工提質、科技增效、融合賦能”三步走,打通產業壁壘,催生主題民宿、竹編工坊等新業態;依托加工集群拓展電商渠道,通過“線上直播+線下冷鏈”,將筍干、竹蓀、羊肚菌、竹工藝品等20余種產品銷往沿海,電商銷售額占比提升至35%,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00余萬元;形成“竹頭到竹尾”全要素利用體系,實現從“賣資源”向“賣體驗+產品”升級,從“靠天吃飯”到“向科技要效益”,從“單一種植”到“全鏈開發”產業鏈,為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奠定了基礎,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提供了可復制樣本。(謝兵生、劉祖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