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5月,一則來自南亞的軍購消息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孟加拉國以30億美元的價格,正式簽署協議采購16架中國殲-10C戰斗機和48架中巴聯合研制的JF-17“梟龍”戰斗機。這一決定不僅標志著孟加拉國空軍現代化進程的里程碑,更折射出南亞地緣政治格局的深刻變化,以及中國軍工技術在國際市場上的突破性進展。
孟加拉國空軍的裝備長期依賴老舊機型。其主力戰機包括中國上世紀80年代出口的殲-7MB和少量俄制米格-29,其中殲-7系列服役時間已超過35年,機體壽命接近極限,妥善率不足50%。這些戰機缺乏現代化雷達和導彈系統,難以應對周邊國家如印度“陣風”、緬甸蘇-30SME等先進戰機的威脅。早在2009年,孟加拉國便啟動《軍隊目標2030》計劃,旨在2034年前全面替換現役裝備,而此次采購正是該計劃的關鍵一步。
殲-10C和“梟龍”的組合,體現了孟加拉國在性能、成本與地緣政治之間的精細權衡。殲-10C作為四代半戰機,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和PL-15E遠程空空導彈,在2025年的印巴沖突中曾擊落法制“陣風”,展現出超視距空戰優勢。其裸機單價約4000萬美元,僅為“陣風”的1/6,且中國提供分期付款和配套彈藥打包方案,使總成本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而“梟龍”單價約2500萬美元,維護成本更低,且與孟加拉國現有的中國裝備后勤體系兼容,適合作為中低端補充力量。
不過,這一選擇背后也有復雜考量。孟加拉國與巴基斯坦因歷史問題關系緊張,而緬甸已裝備“梟龍”,若孟加拉國單獨采購該機型,可能面臨戰術透明化的風險。殲-10C的引入既能避免刺激巴基斯坦,又能通過采購更高端機型向中國深化戰略合作,同時以“中械體系”整合現有裝備(如MBT-2000坦克、FM-90防空系統),形成作戰協同效應。
此次軍購最直接的沖擊對象是印度。印度媒體曾擔憂,若殲-10C同時部署于中巴兩國邊境,印度有限的“陣風”機隊將面臨“三面夾擊”。孟加拉國三面與印度接壤,兩國存在領土爭議和移民矛盾,而印度長期視南亞為“后院”,對孟加拉國軍事現代化極為敏感。2023年,印度曾向孟加拉國提供5億美元基建信貸試圖拉攏,但孟加拉國仍選擇通過軍購平衡對印依賴,并借助中國“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吉大港開發項目增強經濟自主性。
對中國而言,這筆訂單不僅是軍工出口的勝利,更是戰略影響力的延伸。殲-10C此前僅出口至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成為第二個用戶,標志著該機型在南亞的“破局”。而“梟龍”的出口版圖也借此擴展,鞏固了中巴聯合研發模式的市場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還為孟加拉國建設了首個現代化潛艇基地,并提供“交鑰匙”解決方案,包括維修中心和飛行員訓練體系,這種“全產業鏈”輸出模式,遠超單純武器交易的范疇。
盡管采購協議達成,孟加拉國空軍仍面臨轉型挑戰。從二代機直接跨越至四代半戰機,飛行員需至少2年改裝訓練,數據鏈整合和維護體系升級更是巨大工程。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專家指出,成飛已承諾為孟加拉國建設專屬維修中心,并提供模擬器訓練服務,這或許能緩解技術斷層。
長遠來看,孟加拉國的軍購策略顯露其“跨越式發展”野心。該國網友甚至呼吁未來直接采購中國六代機“殲-50”,盡管該機型尚在試飛階段,但此舉反映出小國對“技術代差優勢”的渴望。此外,孟加拉國海軍已裝備中國035G潛艇和C-13B護衛艦,陸軍列裝VT-5輕型坦克,若空軍完成換裝,其“中械化”軍隊將徹底重塑地區力量平衡。
孟加拉國30億美元的軍購訂單,表面是裝備更新,實則映射出全球防務市場的結構性變革。西方高端武器因價格高昂漸失競爭力(如“陣風”單價超2億美元),而中國憑借性價比和技術適配性,正在填補新興市場空白。殲-10C與“梟龍”的組合,既滿足小國“夠用就好”的務實需求,又通過體系化輸出增強客戶粘性。這種模式或將引發連鎖反應,推動國際軍貿從“單件奢侈品”向“成套解決方案”轉型。對于南亞而言,一場由技術代差和戰略信任重構的博弈,或許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