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集團成飛公司研制的殲-20,是中國第一款入列的五代機,屬于雙發重型制空戰斗機。它的研發成功并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東西南北中(戰區)空軍所屬的相關戰斗航空旅,是中國空軍實現戰略轉型的一個重要標志。
殲-20,采用鴨式布局,結合邊條翼和升力體機身設計,在超音速和亞音速狀態下,它均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和操縱性,具備優秀的短距起降性能和高敏捷性。
它的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比他國空軍戰斗機裝備的砷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在技術上相比較,是要領先整整一代的。意味著殲-20擁有高態勢感知性能,對其他戰斗機等空中目標,有“先敵探測、先敵鎖定、先敵發射和先敵摧毀”的能力。
殲-20,擁有機腹隱蔽彈艙,能搭載4-6枚霹靂-15(PL-15)主動雷達導引的遠程空空導彈;側彈艙能攜帶2枚霹靂-10(PL-10)紅外/光電制導的近距格斗空空導彈,擁有極其強悍的制空作戰性能。
在犧牲局部隱形性能的前提下,殲-20的4個重載掛架,能攜帶反艦導彈或巡航導彈,實施遠程對海打擊和對陸攻擊,讓其成為一款制空、反艦和對地攻擊的多用途戰斗機。
此前,互聯網上就有圖片顯示,殲-20能外掛4個巨大的副油箱,意味著殲-20的4個重載掛架,確實能外掛反艦導彈、巡航導彈和防區外撒布器等精確制導彈藥。
殲-20的隱形設計、氣動布局、航電設備、武器系統和動力裝置,讓其具備了一定的后發優勢,就其綜合作戰性能而言,包括戰區等軍事網站都曾報道,它是全球現役第五代戰斗機中綜合作戰能力最為強悍的。
隨著殲-20的大量入列,顯著提升了中國空軍的奪取制空權的能力,拓展了中國空軍的作戰范圍,讓中國空軍執行作戰任務的更加靈活性,增強了中國空軍的戰略威懾能力。
殲-20,成建制地裝備中國空軍戰斗航空旅以來,關于它的機隊規模和裝備數量,就成為國外軍方、媒體、智庫、網站和軍迷重點關注的對象和目標,都在盯著中國空軍殲-20的裝備動態。
寫出了《中國隱形戰斗機:殲-20 “威龍”對西方空中優勢日益增長的挑戰》一書的作者亞伯拉罕·艾布拉姆斯,就曾表示殲-20的生產運行,每年超過了60架,在預算削減和性能問題減少75%之前,將生產裝備750架的規模。
艾布拉姆斯稱,主要原因就是其潛在的競爭對手,部署了大量的F-35“閃電Ⅱ”隱形戰斗機,在亞太地區中國面臨著巨大的防御壓力,因此對于殲-20的裝備需求很大。
此前,在互聯網上有報道稱,成飛公司擴大脈動生產線,殲-20的年產量有望突破100架大關。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稱,到2025年底前的時候,解放軍將會坐擁300架殲-20隱形戰斗機。
根據軍事觀察雜志網站等機構分析,截止到2025年4月,中國空軍服役殲-20的數量已突破400 架,按當前的速度推算,到2025年12月底,“威龍”機隊數量極有可能接近500架。
看來外媒對于中國空軍裝備殲-20戰斗機的數量,比國內的廣大軍迷和金燦榮教授等知名的學者,顯然有著更為樂觀的猜測態度,看好這款第五代戰斗機的機隊規模。
現在,軍事觀察雜志網站在5月10日的報道中,得出了一種關于殲-20裝備數量的最新推測,即這款隱形戰斗機的最終入列規模,將達到驚人的1000余架,對于冷戰后的中國或任何冷戰后的雙引擎戰斗機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即將成為中國航空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當然,軍事觀察雜志網站關于殲-20的裝備規模,只是外界對于中國空軍現役第五代戰斗機猜測,最終,是否與現實相吻合,還有待時間來給出答案。
作為一名資深軍迷,本文作者認為殲-20裝備500架的機隊規模,這個反倒極有可能,足以在亞洲、太平洋地區奪取制空權了,超過700架或擁有1000架的裝備數量,或許有些言過其實了。
三發的殲-36和雙發的殲-50,這兩款外界公認的第六代戰斗機,2024年12月26日,都已經成功實現了首飛,這是一個極其明顯的信號,中國將深耕全球最為領先的這兩款戰斗機。
目前,殲-20作為第五代隱形戰斗機,又有沈飛的公司的殲-35A第二款隱形戰斗機,在第十五屆珠海航展(2024年11月12日至17日)上“一飛沖天”,那么中國空軍是否要量產并裝備700-1000架殲-20,其實,是要打上一個巨大問號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