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1日,秦皇島馬拉松的賽道上,52歲的央視主持人朱迅以2小時14分的成績完成半程馬拉松。
有人問,這個成績屬于什么水平。
以專業視角拆解,2 小時 14 分的半馬成績意味著朱迅以每公里 6 分 20 秒的配速完成了 21.0975 公里的征程。根據中國田徑協會大眾選手等級標準,這一成績達到了二級水平,相當于 “能穩定完成比賽且具備一定競技能力” 的業余跑者標桿。
尤其對 51 歲的女性跑者而言,這個成績已超越 90% 的同齡人 —— 對比田協年齡組標準,50-54 歲女性二級完賽時間為 2 小時 20 分,朱迅的成績足足提前了 6 分鐘。
從運動生理學角度分析,這樣的配速需要極強的有氧耐力支撐。研究表明,持續維持 6 分 20 秒配速的跑者,其最大攝氧量(VO?max)通常達到 45-50ml/kg/min,這相當于普通健康女性的 1.5 倍。
更值得關注的是,朱迅在 2025 年連續參加三場半馬,成績始終穩定在 2 小時 10-17 分區間,這種 “成績波動率低于 2%” 的表現,比單純的速度提升更能體現其訓練體系的科學性。
這個成績的真正重量,遠不止于數字本身。作為甲狀腺癌康復者,朱迅用 16 年時間完成了從 “300 米氣喘吁吁” 到 “半馬從容完賽” 的蛻變。2007 年術后恢復期,醫生建議的慢跑意外成為她重啟生命的鑰匙。從最初只能跑幾百米到完成全馬,她笑稱自己是 “用腳步丈量重生”。
訓練場上的朱迅展現出驚人的科學精神。她在教練指導下融入抗阻訓練與間歇跑,手機里存滿運動康復視頻。
每周三次核心訓練讓她的平板支撐從 30 秒突破到 195 秒,深蹲負重達體重 80%。數據化管理更是她的獨門秘籍:運動手環實時監控心率,靜息心率從 62 降至 54,最大攝氧量飆升 12%。
這種 “醫學級精準 + 運動員自律” 的組合,讓她在 52 歲仍能保持競技狀態。
在秦皇島賽后采訪中,朱迅的感言耐人尋味:“跑馬拉松最大的改變就是不被定義。” 這句話道破了她對運動本質的理解 —— 跑步不是為了比拼速度,而是為了超越自我。
這種哲學體現在她的賽道選擇中:途中為補給站的櫻花茶停留 3 分鐘,偶遇流浪貓時主動降速 “陪跑” 500 米,這些細節讓競技體育回歸到生命本真的溫度。
對普通人而言,朱迅的故事傳遞出更普世的價值:跑步是最公平的自我對話。她在《正大綜藝》錄制現場分享的感悟:“真正的贏家不是跑得最快,而是懂得何時加速何時慢行”,既是賽道智慧,也是人生哲學。
當同齡人開始保溫杯泡枸杞,她卻在太湖畔與市民擊掌互動:“跑過的每一步都算數,52 歲正是重新出發的好年紀”。
對于朱迅的這個成績,你是怎么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