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經(jīng)》有云:“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意思是讓我們懂得佛的智慧,這也是人生的智慧。
有些剛學(xué)佛的人認為有違緣不吉祥,自己很不愿接受,其實這是凈除障礙的一種驗相。
每一個人或者事情,在你生命中出現(xiàn),都是有原因的。
因此,佛陀教導(dǎo)我們要防護,防護即是戒。其實,人生中遇到的所有,都是來激發(fā)你自渡的機緣。
遇事修性
舍利弗的故事。
在他成為比丘之前,有次看見馬勝長老正在托缽,心想:“這出家人如此不凡,走路不疾不徐,衣著整潔,威儀莊嚴。”
舍利弗受到鼓舞,趨上前去致敬并問道:“抱歉,長者!請問你是誰?”
“我是一位沙門。”
“你的老師是誰?”
“我的老師是喬達摩尊者。”
“喬達摩尊者教導(dǎo)什么?”
“他教導(dǎo)一切事物都從因緣生,當因緣滅時,就隨之息滅”。
當舍利弗問法時,馬勝比丘給了他簡短的解釋。“諸法因緣生,有因才有果;若是果息滅,必是因先滅”。他雖然只說了這些,但對舍利弗而言已經(jīng)足夠。
這是一個佛法生起的因,那時舍利弗六根具足,擁有眼、耳、鼻、舌、身、意,若無感官,他會有足夠的因以生起智慧嗎?他能覺知任何事嗎?
但多數(shù)人都害怕感官接觸,無論害怕或喜歡,我們都未從中發(fā)展出智慧,反而通過這六根放縱自己,貪圖感官享受并迷失于其中。這六根可能誘使我們享樂與放縱,也可能引導(dǎo)我們獲得知識與智慧。
因此有防護感官的戒——眼、耳、鼻、舌、身、意——這些都是我們的戒和定。我們應(yīng)該把每件事物都拿來修性,即使是不好的事。
遇人修心
修行并不單純指那些美好或令人愉悅的事,并不盡如此,在這個世上,有些事物我們喜歡,有些則否,通常我們想要和喜歡的。我們不想和不喜歡的人交往,只想和喜歡的人在一起。
其實,這是依自己的喜好在做選擇。通常只要是不喜歡的,我們就不想看見或了解。
但佛陀希望我們?nèi)ンw驗這些事,世間解——看著這世間并清楚地覺知它。若無法清楚覺知世間的實相,我們將無處可去。
活在這世上,就必須了解這世間。包括佛陀在內(nèi)的過去的圣者,都與這些事物一起生活。
他們活在這個世上,在凡夫之中,就在這里達到實相,而不在他處。但他們有智慧,能防護六根。
生活終究不過一場修行,修的就是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能怡然自洽。
佛法教給我們的是,世界的模樣取決于我們?nèi)绾慰创^“實相非相”。到最后,簡淡與繁華存乎一心。
若我們?nèi)鐚嵱X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那么它們都是生起智慧可用的素材。
若我們無法如實覺知它們,就會否定它們,宣稱不想見色或聞聲,因為我們會受到干擾。
所謂,不滯于物,不困于心,不亂于人,不失本心,便是最好的修性修心。
聲明:圖、文、音樂來源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版權(quán)屬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