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時期,129 師有一匹白馬與一匹大黑騾被分給了劉伯承元帥。令人好奇的是,劉伯承從來都不騎大黑騾,只騎白馬,這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呢?
129 師在轉戰太行山區之際,劉伯承已年逾五十,且因頭部曾受過重傷,一旦勞累過度就會頭疼。師直屬隊在鄧小平的特別關照下,為師長精心挑選了幾匹好的坐騎,其中就有一匹體型健碩的大白馬和一匹全身黑黝黝的騾子。劉伯承對大白馬甚是喜愛,卻對大黑騾毫無興趣,從未騎過它。當時駐地的百姓對此有著自己的看法,認為黑色不吉利,所以劉師長才不騎大黑騾。而劉伯承聽到這樣的說法時,只是微微一笑,并未多言。
1942 年 5 月,日軍對八路軍根據地展開大掃蕩。第一階段日軍進攻目標為八路軍總部,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在這場戰役中壯烈犧牲。第二階段日軍將目標對準了 129 師師部駐扎地。此時,劉伯承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即將全部主力調到外線作戰,以進攻來應對日軍的進攻,迫使日軍改變戰略。
129 師的師部位于山西黎城縣宋家莊,駐守兵力僅有新一旅二團。日軍得知這一情報后,派出數千人前來掃蕩。劉伯承率領師部與二團在太行山中與日軍周旋。由于日軍仍在圍困八路軍總部,劉伯承沒有選擇跳出外線,而是在黎城一帶活動,讓二團制造出主力部隊在此的假象,吸引日軍。二團不負眾望,雖人數不多,卻化整為零,對日軍據點及交通線進行破壞。日軍一時分不清 129 師主力的位置,而此時太行山卻鬧出大動靜,日軍遂抽出大量兵力南下,對 129 師進行重點圍攻。八路軍總部壓力減輕不少,彭總得以率部突圍,轉移到安全之地。
八路軍總部轉危為安,但 129 師的情況卻不容樂觀。日軍大隊人馬向宋家莊逼近,129 師與二團被圍困在宋家莊一帶。劉伯承讓直屬部隊與二團先出發,自己則與剩下的人馬后出發。劉伯承騎著大白馬,爬上山頭后發現情況不妙,必經之路上火光一片,他知道這是日軍在燒房子。于是他下令原路返回,另尋出路。
就在眾人毫無頭緒之時,新一旅政委唐天際說,聽老鄉講宋家莊旁邊的山上有一條牧羊道,非常險阻,只有牧羊人走過,地圖上未標注,日軍可能也不知道。但這條路太過艱險,不知眾人能否通過。劉伯承下令部隊走這條牧羊道。起初,大白馬行動矯健,但越往深山里走,大白馬也無法馱人,劉伯承只好下馬步行。
在經過懸崖時,劉伯承還叮囑警衛員別將馬牽得太緊??蛇@時,部隊后面傳來一聲悶響,有人報告師長的大黑騾掉下去了,馱的東西也都沒了。劉伯承只是微微一笑,說人沒事就好。此事傳開后,有人說劉師長獨具慧眼,早就覺得那匹黑騾不頂用。而劉伯承解釋說,上戰場都是用戰馬,沒有用騾子的,他只是憑感覺而已。
為了更好地理解劉伯承元帥的選擇,我們可以插入一個歷史案例。在古代戰爭中,將領們對于戰馬的選擇也非常慎重。比如,三國時期的關羽,其坐騎赤兔馬以速度和耐力著稱,在戰場上為關羽立下赫赫戰功。將領們深知戰馬在戰爭中的重要性,不僅要考慮其速度、耐力,還要考慮其穩定性和適應性。劉伯承元帥不騎大黑騾,或許也是出于類似的考慮,認為白馬更適合在戰場上發揮作用。
總之,劉伯承元帥不騎大黑騾的原因,既有可能是出于對戰馬實用性的考慮,也有可能只是一種巧合。但無論如何,他在戰爭中的決策和領導能力,以及對部隊和戰士們的關心,都令人敬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