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卿,此去南京,可還回得來?”1936年12月25日西安機場,楊虎城望著即將登機的張學良,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腰間佩槍。張學良轉身整了整軍裝領口,目光掃過停機坪上嚴陣以待的東北軍衛隊:“虎城兄,咱們既已邁出這一步,就容不得回頭了?!?/p>
這個歷史性的圣誕節,張學良帶著“兵諫”后的蔣介石踏上東歸之路。他或許早已料到結局——當專機降落在南京明故宮機場時,迎接他的不是鮮花禮炮,而是荷槍實彈的憲兵隊。這位曾經叱咤東北的少帥,就此開啟長達54年的囚徒生涯。令人費解的是,他麾下25萬東北軍竟無一人施以援手,這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隱情?
西安事變爆發時,東北軍內部就暗流涌動。老派將領多是張作霖時代的舊部,對張學良的“少帥”身份本就心存芥蒂。當扣押蔣介石的消息傳出,67軍軍長王以哲當場拍案:“少帥這是要把東北軍往火坑里推!”他身后站著孫銘九、何柱國等一批少壯派軍官,這些張學良親手提拔的嫡系卻針鋒相對:“不逼蔣抗日,咱們東北軍永遠抬不起頭!”這種代際矛盾在事變后愈發尖銳。
張學良護送蔣介石南飛前,特意召集于學忠、何柱國等心腹部署后手。他將印信交給楊虎城時,特意叮囑:“若三日未歸,便由你與孝侯(于學忠)共掌軍務。”這個看似周全的安排,實則埋下禍根。楊虎城雖是事變主謀,但西北軍與東北軍向來貌合神離;于學忠雖為張學良親信,在軍中資歷尚淺,根本鎮不住那些跟隨張作霖打天下的老將。
南京方面對東北軍的瓦解堪稱教科書級別。蔣介石甫一脫困,立即授意何應欽啟動“善后方案”:將東北軍分割調往豫皖蘇三省,每支部隊間隔百里以上。這種“分而治之”的策略立竿見影——當張學良被囚的消息傳來時,25萬大軍已被拆解成互不統屬的六個縱隊,彼此間連通訊都成問題。更致命的是,軍政部停發了東北軍三個月的軍餉,迫使各部隊不得不依附當地駐軍補給。
1937年2月2日的“二二事件”徹底撕裂了東北軍。以應德田、孫銘九為首的少壯派軍官,不滿元老派與中央軍和談,竟帶兵血洗了王以哲公館。這場內訌造成17名高級軍官喪生,直接導致東北軍失去最后的主心骨。事后調查發現,某些元老派將領早與戴笠暗通款曲,故意激化矛盾為改編鋪路。這種內外勾結的背叛,遠比戰場上的明槍暗箭更令人心寒。
東北軍最終接受改編時,出現了極具諷刺的一幕:曾經叫囂“打回老家去”的將士們,如今卻為爭奪中央軍番號大打出手。蔣介石開出價碼——接受整編者官升一級,軍餉加倍。在現實利益面前,那些“營救少帥”的豪言壯語頓時煙消云散。就連張學良的堂弟張學思,也在兄長被囚后選擇投奔延安,可見東北軍高層早已各謀出路。
張學良晚年談及此事時,曾對來訪者苦笑:“他們不是不想救,是救不了。”這話只說對了一半。東北軍確有忠義之士,像騎兵軍長何柱國就多次密謀劫獄,但每次行動前總有人告密。更可悲的是,某些高級將領巴不得少帥永不歸來——沒了張學良這個“太上皇”,他們正好在中央軍系統里另起爐灶。這種微妙心態,在1937年后的軍界晉升潮中顯露無遺。
歷史總是充滿黑色幽默。當年東北軍入關時有首軍歌唱道:“白山黑水養育咱,跟著少帥打天下。”可當這支軍隊真正需要團結時,卻敗給了人性中的自私與怯懦。張學良的悲劇,既是個人命運的跌宕,更是舊式軍閥體系崩潰的縮影。那些曾經發誓效忠的部屬,最終在時代洪流中選擇了現實利益,留下一個被軟禁半世紀的孤獨身影,在歷史長夜里獨自咀嚼著承諾與背叛的滋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