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石不語,玉見文明!這個周日(5月18日),浙江省首座考古博物館——臨平玉架山考古博物館將正式開館。玉架山遺址位于臨平經濟開發區,距離良渚古城遺址約20公里,出土文物達8000多件,曾在2011年入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玉架山考古博物館占地約27畝,總建筑面積約2.5萬平方米,與玉架山考古遺址公園遙相呼應,博物館巧妙地以“山形”作為意向,其高低錯落的屋面和大面積開放式石材幕墻,營造出一種現代而高級的美感。因為拍照出片,最近杭州人的朋友圈,被即將開館的玉架山考古博物館刷屏了。
走進玉架山考古博物館,精美的玉鉞、玉璧、玉琮、玉錐形器等已經陳列在玻璃窗中,旁邊還設有數字大屏,參觀時可以自主選擇介紹與互動,增加觀眾參與感。
玉架山考古博物館主要由臨平遺址群、茅山遺址和玉架山遺址三部分組成,共展出文物1800多件,其中不少是孤品,比如橫山遺址出土的雙聯玉琮,還有玉架山的刻劃符號玉璧——這也是首次考古發掘出土的有刻劃符號的良渚文化玉璧。
國內目前唯一經正式考古發掘出土的良渚文化刻符玉璧
展陳敘事如同精心編排的時空劇本,良渚先民的故事通過“實物+實景”方式在眼前緩緩展開。一樓分別設置了臨平遺址群廳、茅山遺址廳、無障礙展廳以及社教中心、文創區。
臨平遺址群展廳有四個單元,詳細展示了臨平遺址群自然資源環境、史前文明發展、重點墓葬、事神玉器。臨平遺址群作為環太湖地區良渚文化的高等級區域中心,目前已發現遺址二十余處,涵蓋大型聚落、小型村落、貴族墓地與平民墓地等多種類型,呈現出功能各異、等級有序的聚落結構。
茅山遺址展廳有五個單元,在這里可以看見馬家浜文化時期、崧澤文化時期、良渚文化時期、廣富林文化時期的茅山村以及茅山遺址的稻作文明。茅山遺址首次將4000多年前良渚文化時期的水稻田遺跡直觀地展現出來,這在良渚文化考古史上是一項重大突破,也是目前國內已知保存最好、結構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水稻田遺跡,展現了良渚文化高度發達的稻作農業經濟。
二樓的玉架山遺址廳是整個博物館面積最大的展廳,約1347平方米,將展出900余件出土文物,涵蓋玉器、陶器、石器等不同類別,詳細介紹了玉架山遺址的自然環境、環壕興衰、墓葬習俗、玉器制造等內容。考古學界對玉架山遺址的定義是迄今唯一貫穿良渚文化興衰全程,也是已知良渚文化墓葬數量最多、文物出土最豐富的環壕聚落遺址,堪稱良渚葬儀的“立體圖鑒”。
博物館中還特別設置了年輕人喜愛的打卡點:東南端的仰角墻面以傾斜石材交會,形成強烈的視覺張力,超級“出片”;北面的懸浮樓梯與通透幕墻交相輝映,“時間之槳”帶你跨越時間,感受一場跨越七千年歷史文化的時空交響。
除了展品豐富、展陳方式新穎之外,玉架山考古博物館的另一大看點就是:與遺址公園近在咫尺。市民走進博物館,可以和千年前的水稻田、玉器等實物重逢,參觀完畢后,還可以再結合遺址公園的實景游覽,進行空間、情感、知識的鏈接,感受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之美。
來源:臨平發布、潮新聞、臨平文旅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葉璐
一審:陳雷:二審:鄭媛;三審:沈麟
終審:金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