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秦公一號大墓
秦公一號大墓位于陜西寶雞雍城秦公陵園,發掘便花了十年之功,雖多次被盜,仍有許多中國之最。
1、是迄今發現的我國先秦時期最大的墓葬,東西長300米,總面積5334平方米。
2、我國古代殉葬人最多的墓,其中箱殉72人,匣殉94人,墓道填土中還有20具人牲,共186人。
3、迄今發現最早的“黃腸題湊”,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
4、主槨室兩旁的巨型木柱,是發現最早的木碑,下葬時穿繩牽引棺用的,是墓碑的源頭。
5、出土了最早的有完整銘文的石磬,通過銘文知道是春秋晚期的秦景公的墓葬。
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結盟、嫁娶、戰爭、和談,關系錯綜復雜,秦國與晉國的關系先是“秦晉之好”,后反目成仇,相互攻戰,在春秋晚期又“秦晉不相攻”。
第三部分興動天下
一、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歷史上有不同的說法,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說,五霸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荀子·王霸》中的五霸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縱觀春秋時期,晉國到晉文公時期成為中原的霸主,從632B.C.的城濮之戰到482B.C.的黃池之會,霸業持續了150年,春秋中晚期中國政治的主旋律就是“晉楚爭雄”。
秦國則在秦穆公時廣地益國,東服強晉,西霸戎夷,也曾強盛一時,但整個春秋時期受阻于強晉,未能東進。
二、晉國霸業
以山西出土的其他諸侯國的器物展示了晉國的擴張路徑。
1、侯馬上馬墓地M13蟠龍紋方壺
上馬墓地M13時間為春秋中、晚期之際,出土了一對方壺,形制相同。
通高90厘米,兩獸狀耳有套環,透雕高圈足,壺蓋、壺肩和壺身都有四只龍形附獸。
壺頸上紋飾有兩組,上面是方形葉,內填微凸的“口”形和眉狀紋,下面是竊曲紋,都以雷紋打底。
腹部主體紋飾為蟠龍紋,一面兩只,互相盤繞,龍身上裝飾鱗紋,兩龍正中還有兩條小蛇盤繞,身上為雙線裝飾,龍身下有鳳鳥和蛙紋。
這座墓出土豐富,兩件徐國的庚兒鼎也是此墓出土。
三、秦霸西戎
展示了秦國春秋時期稱霸西戎,以及所滅小國的器物。
1、毛公旅方鼎
毛國是罕見于史籍記錄的國家,目前通過銘文確知的毛國青銅器僅有八件,其中有陜西岐山出土的周宣王時的毛公鼎,銘文497個字是我國青銅器之最,現藏臺北故宮。
毛公旅方鼎是傳世青銅器,現藏上海博物館,是西周中期周穆王時器,銘文中的“毛公”與班簋中的“毛公”是一個人。
毛國始封君為毛叔鄭,是周文王之子,封地在鎬京附近,后毛國隨平王東遷到洛陽一帶,516B.C.毛伯因參與周王爭位失敗而出奔楚國,毛國滅亡,其后世子孫以毛為氏。另有典籍記錄毛國為秦所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