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十六的天氣,為啥讓老農人一直牽掛?老輩人常說“十六天若晴,農人愁斷腸”,這話藏著對收成的擔憂。古代沒有天氣預報,全靠看天吃飯,月相變化成了重要參考。
初一初二看上旬,十五十六看下旬,老祖宗靠經驗摸出了天氣規律。
“四月十六晴,旱到秧苗青”,說的是晴天可能帶來干旱。
小滿前后該下雨時若晴天,水稻插秧后生長就會受影響。“麥子空殼靈”可不是嚇人,灌漿期缺水麥粒就長不飽滿。“日頭笑,河底裂”,酷熱晴天預示夏季可能干旱少雨。
西南風一起更愁人,干熱風會讓北方小麥減產風險大。
這些農諺雖有地域局限,卻都是千百年觀察的總結。
放到現在,不同地區晴天預兆也不一樣。
華南晴天或意味西南季風晚來,云南初夏可能干旱。
江淮晴天怕梅雨“空窗”,水稻田缺水可咋整?
北方晴天加西南風,干熱風盯上灌漿期的小麥了。
中央氣象臺發了干旱預警,陜西河南等地旱情不輕。實時監測顯示,這些地方存在重度甚至特旱情況。
未來3天,四川重慶等地有雨,其他旱區還得扛著。預計15 - 30天,華北華中降水偏多,旱情或能緩解。
但完全擺脫干旱,還得再等些日子,農人心里都盼著雨。有人說現在有灌溉,小旱不怕,可大旱誰也沒辦法。
去年河南那場旱,玉米減產的情景,不少人還記著呢。“旱鎖四月半,難求五月雨”,老話提醒咱別小看旱情。
如今水利條件好了,可老天爺的脾氣還是得留意。
種地靠天又抗天,老輩人的經驗和現代技術都得用。
您那邊農歷十六啥天氣?對莊稼有沒有影響?
天氣變化牽連著收成,多關注總沒錯。后續天氣趨勢咱接著聊,記得常來看看最新消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