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學家不是造雨師,但我們可以做氣候的翻譯者。”在中國氣象局蘭州干旱氣象研究所,明亮的陽光透過窗戶,灑落在甘肅省氣象局總工程師張強專注的面龐,他的指尖輕輕滑動,操作著電腦上干旱監測預測平臺。他30多年的科研成果凝縮成屏幕上跳躍的數據——那里藏著破解干旱難題的密鑰。
張強是我國著名干旱氣象學家。自小在甘肅靖遠農村長大的他,對氣象變化給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百姓生命財產所帶來的影響,有著更為深刻的體會。“我見過干旱對農業的影響。”回憶起童年,他說,“下雨少時,我總能看見父母站在田埂上愁容滿面。”
這些刻進DNA的童年回憶,讓22歲的張強帶著大學畢業證書回到甘肅,選擇為破解干旱困局奉獻力量。
從1990—2010年,歷經20年,張強與團隊圍繞西北干旱氣象災害形成機理、監測與預警,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和減災技術,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研究與成果應用推廣,揭示了西北重大干旱發生發展規律。
“我們通過開發新的干旱預測指標、監測指數和監測儀器,發展了旱區云水資源開發利用技術,創新了旱區陸面水分循環理論,提出了調節表面水分分配、合理集雨補灌、適宜期播種等抗旱新技術。”張強說,“這些成果不是束之高閣的理論,而是能切實幫助農民的‘及時雨’。”
依托這些新技術,張強團隊會根據監測平臺的預警,提前為可能發生干旱的地區農業部門定制科學方案:通過調節表面水分分配,可以讓有限的水資源更好滿足作物需水,或者依據適宜期播種理論,精確測算出不同作物的最佳播種時間,避開干旱高發期,提高作物成活率。
數據是最有力的見證。截至目前,張強帶領團隊開展的干旱監測預警技術研究,使干旱預測準確率提高了10%。每年科學指揮人工增雨作業面積達24萬km2左右,覆蓋甘、寧和內蒙古部分地區,根據模型計算每年增加降水15億m3左右,直接經濟效益15億元左右。
基層臺站考察。(資料圖)
此外,在沙塵暴研究領域,張強同樣成果卓著。他說,“沙塵暴預報難度極大,我們經過深入研究,發現沙塵暴的發生不僅需要沙源和強風,還需要深厚的對流邊界層。”
基于這一重大發現,張強帶領團隊改進了沙塵暴數值預報關鍵技術,從預報因子到方法集成上創新了沙塵暴預報理論,發展了沙塵暴定量監測技術,研發了沙塵暴影響評估方法,建立了沙塵暴預報影響評估系統。數據顯示,該項研究提高了沙塵暴預防技術,使沙塵暴預報準確率提高了約12%。
在干旱動態感知與沙塵暴預警技術領域的突破性進展,不僅為氣象災害防治體系升級注入新動能,更讓張強及其團隊收獲了來自學界與社會的廣泛贊譽。
據了解,張強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25項,個人榮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第五屆杰出工程師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和獎勵。
如今,已近花甲之年的張強,眼神依然熾熱如初。“氣象科研工作是個接力棒,我們目前只畫了個逗號。”他說,這些榮譽不只是個人成就的見證,更是沉甸甸的責任,催促著他為科研事業培育更多接班人。
張強像一位敏銳的“伯樂”,總能發現團隊成員和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找到成長的方向。秉承“教書育人”的理念,張強總結出了獨到的人才培養原則:一是要有學術“高度”,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二是要有科學的“嚴度”,要培養科研態度嚴格、嚴謹、嚴密的人才,三是要有人情的“溫度”,要培養有家國情懷的人才;四是要有奉獻的“熱度”,要培養熱心服務國家和百姓的人才;五是要有做事的“剛度”,要培養對事業有耐心和執著追求的人才。
“氣象工作就是‘與天對話’,既要提升科技能力、創新發展,站在更高層次的水平上‘把脈’氣候環境變化”。張強說,他將繼續帶領團隊,深入研究干旱、沙塵暴等氣象災害的形成機制,努力提高預報準確率,加強與部門間的合作,打破部門壁壘,實現數據共享,推動建立縱向技術與機制完全暢通的全鏈條氣象災害預警與防御體系,為甘肅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提供更加精準的氣象服務。
新甘肅客戶端記者 李萍 實習生 竇如冰
責任編輯:宗成賢
來源: 新甘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