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開成年間,有位癡迷求道的江老頭兒,他身懷吹笛絕技,時常在永樂縣靈仙閣附近徘徊,尋覓那虛無縹緲的得道之法。
一日,江老頭兒來到閿鄉縣,酒過三巡后,醉意醺醺地倒在盤豆館東面路旁的大槐樹下,沉沉睡去。
天將破曉時,一陣腳步聲傳入他的耳中。朦朧間,他睜開雙眼,只見一個身高丈余、長著毛手的怪人走到槐樹旁。怪人伸手摸了摸江老頭兒,隨后在大槐樹上輕敲幾下,高聲說道:“荊山館里的二郎來看大哥啦!” 大槐樹竟發出低沉的聲音回應:“有勞賢弟特地來訪。”
荊山二郎好奇問道:“大哥打算啥時候辭去這大路上槐王的位子呀?” 大槐樹嘆了口氣:“還得等一百八十年呢。” 荊山二郎有些著急:“還要等這么久!你為啥不趁著打雷時,自己拔地而起,去做那棟梁之才?” 大槐樹語氣堅定:“麻雀和老鼠都惜命,我又怎能輕易冒險!” 荊山二郎聽了,不屑地拋下一句 “老兄真不懂事兒”,便轉身離去。
天亮后,江老頭兒起身,當天就趕到了閿鄉縣荊山館。他一眼就瞧見天井里那棵高大粗壯、枝繁葉茂的槐樹,隱隱透著神秘氣息,心想這定是荊山二郎。到了夜里,他擺上酒肉,虔誠祭奠:“昨夜聽見槐神與大槐王交談,懇請槐神與我一敘。” 荊山二郎認出了他,開口道:“你有何事相求?” 江老頭兒趕忙說出自己學道求師的心愿。荊山二郎指點道:“你去荊山尋找鮑靚仙師,若能見到他,必有得道之機。”
江老頭兒謝過荊山二郎,次日便踏入荊山。一路翻山越嶺、順流而下,終于尋到了鮑靚仙師。他激動地跪地叩首:“我一心向道,又酷愛吹笛,還望仙師指點!” 仙師讓他吹奏一曲。笛聲響起,清逸激昂,仿佛將山泉都引了出來,連天空中的雁群都被吸引得低飛盤旋。
仙師聽罷,贊嘆道:“你吹笛技藝高超,可惜用的只是普通竹笛。我送你一支荊山玉笛,勤加練習三年,定能引來洞中神龍。” 接著又說:“神龍會送你一顆明珠,用醍醐煎三日,小龍們便會頭痛,自會拿化水丹來換。服下化水丹,你就能成為水仙。” 說完,將玉笛遞給了江老頭兒。
江老頭兒拜別仙師,日夜苦練。三年后,他帶著玉笛來到岳陽。當時正值大旱,夜晚,他登上圣善寺經樓,吹奏起玉笛。悠揚的笛聲劃破夜空,洞庭湖中頓時飛出無數神龍,云霧繚繞間,圍繞經樓盤旋。一條老龍緩緩飛來,口中銜著一顆明月珠,恭敬地獻給了江老頭兒。
江老頭兒依言用醍醐煎熬明珠。三天后,果然有一條龍化作人形,捧著小玉盒,盒中正是化水丹,跪地懇請贖回明珠。江老頭兒歸還明珠,毫不猶豫地服下化水丹。剎那間,他的面容變得如同孩童般年輕,踏入水中,身上竟滴水不沾。此后多年,天下洞穴他皆游歷,而那年輕的容顏,卻始終未曾改變。
——出自唐代戴孚《廣異記》
鮑靚乃東晉奇人,相傳其五歲時便稱自己本是曲陽李家兒,九歲墮井而亡,后經父母查證屬實;他博學廣通,精通天文、陰陽卜筮,兼修道教與儒典,曾入海遇風以煮白石充饑;官至南海太守,日理政事,夜晚常乘由鞋所化之燕,前往羅浮山與葛洪研究仙術;其師承說法眾多,有左慈、陰長生、諶姆等,還將女兒許配給學生葛洪,對葛洪在道教領域的成就影響深遠,最終享年百余歲,有傳言稱他尸解成仙,成為掌管地下世界的鬼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