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升旗時《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在耳邊響起,再注視著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一瞬間中國人心中的那段感情和記憶中的那段歷史都被喚起。國旗和國歌一樣是一個國家的象征,代表著國家的精神面貌。
然而,19世紀時,朝鮮半島卻因為沒有國旗而被嘲笑了,受到屈辱的朝鮮只能轉頭向依附的清政府求助借黃龍旗來一用,可清政府回答果斷:“不借!”
一番波折后,朝鮮終于制作出自己的國旗,但特別的是國旗上寫了八個漢字,這八個漢字究竟是什么?
一、朝鮮借旗
日本對朝鮮虎視眈眈從幕末時代就開始了,1875年日本的軍艦就多次試探著騷擾朝鮮半島。1875年9月就大膽地向朝鮮開火,這個事件也被稱作“江華島事件”,最終的結果就是朝鮮不敵日本戰敗了。
而日本的這次勝利讓他們決定抓住這個機會侵略朝鮮,但當時朝鮮還是清政府的附屬國,日本一時之間也不敢輕舉妄動。
這時有一個名為木戶孝允的日本大臣提醒了一句,大致的意思就是說朝鮮是中國的附屬國,雖然相安無事時來往密切,但是是否能有難同當可說不準。
于是日本當即決定派人去“問罪”朝鮮,而另一方面他們也怕出什么差錯,為了以防萬一日本派了森有禮前往中國拖住清政府。
1876年2月,朝鮮就被迫與日本簽訂了《江華條約》。朝鮮作為戰敗國,本來就在軍事上落了下風,就連簽約現場也是“顏面盡失”。
當時的日本經過改革在思想上比較向西方國家靠攏,因此他們一直追隨西方國家的腳步,早已用上了國旗。日本的國旗在簽約現場很是顯眼,而朝鮮這邊卻只能眼巴巴地看著,一直到條約簽完,那種恥辱感也久久不能消散。
這給朝鮮提了個醒,國旗已經成為了國家“尊嚴”的一部分,必須抓緊把國旗的確定給提上日程。當時朝鮮是清政府的附屬國,所以他們想出的一個辦法就是借用清政府這個“大哥”的旗子。
當時清政府使用的是黃龍旗,“龍”在漢代以前并不是專門代表皇權的,但在漢代以后,“龍”慢慢地成為了皇權專屬。《史記》中形容劉邦是蛟龍之子,后面也沿用這個說法,只要是皇帝就是龍子。
到了三國時期,黃龍正式成為了皇權的象征,這個說法也被一直沿用。一直到清朝,清政府也仍然認為黃龍只有皇帝能用,就連太子也只能穿蟒袍,這種圖騰象征就代表著嚴格的等級差別。
同治執政時期,黃龍旗就開始在各大場合使用,而無論是外界還是清朝內部都對黃龍旗的共識是代表著清政府,更多層面上還是代表著皇權。
因此,在得知朝鮮這個想法以后,清政府當然表示不同意了,一個附屬國想借用具有皇權意義的黃龍旗,這能妥當?所以朝鮮的請求被清政府果斷地給駁回了。
于是朝鮮想要國旗的事也遲遲沒有進展,但在1882年,朝鮮又要跟人去簽訂條約了。在日本那邊受到的羞辱他們還沒有忘記,所以這次跟美國簽約朝鮮是勢必帶上一面國旗。
為此,朝鮮派出了一名大臣名為金弘集來和清政府商量國旗的制作,于是清政府這邊的馬建忠就接手了此事,和金弘集先簡單地談了一下才開始商討朝鮮的國旗到底該設計成什么樣的圖案。
最初的思路就是在一塊兒白布上用紅色畫一張太極圖,但是日本的國旗圖案也是白底紅色圓形,馬建忠認為這兩個對比無論是色彩還是圖案都太過于相似,很容易弄混,所以這個想法遭到了否定。
但馬建忠認為太極的圖案仍然可以保留只是要做一些區別,可以用黑色畫一半的太極圖,而另一半還可以保留紅色,為了增加一些特點還在太極圖的四周設計上八卦的圖案,這樣就可以與日本的國旗相區分,還能保留特色。
這個提議很快就得到了認可,但朝鮮仍舊是中國的附屬國,因此還需做一下說明,所以又在八卦圖的上面特意添上了八個大字:“大清國屬,高麗國旗。”
于是一張黃底黑紅太極旗就誕生了,1882年,樸泳孝東渡日本所乘坐的船上就掛上了太極旗。
但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列強大規模地開始進行侵華戰爭,清政府是元氣大傷,實力更不如從前,朝鮮國旗上的八個大字也逐漸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二、太極旗的漢文化元素
雖然八個大字在朝鮮的國旗上被消除了,但國旗圖案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依據是毫無疑問的,韓國國旗至今仍然用著八卦圖的設計。
太極旗的圖案設計參考的是《周易》之數象標識宇宙萬物之源,以及萬物統一于道。就是講究陰陽作用,萬物變化。
另外,太極旗的比例也是大有文章。可以看出,太極圖在整張旗的正中央,而兩條對角線相交的位置正好是太極的中心點,并以這個中心點為圓心畫出兩個半圓。上半部分顏色為紅表示陽,而下半部分的鴉青色則表示陰。
這種設計基本上就對應了《周易》中的數相。
值得注意的是,四周的四卦同樣也是跟《周易》中的文化相照應的。左上方的為“乾”,表示開創萬物,而在韓國“乾”象征著不可逆的規律,就像太陽東出西落。
右下方的則為“坤”,“乾”與“坤”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概念,兩者指代的意義十分相似。
右上方的為“坎”,在《周易》中對其的解釋為坎坎坷坷,而韓國認為歷史的發展并非一路暢通,都要經過斗爭,提醒人們居安思危。
左下方的為“離”,《周易》中指的就是軍事,韓國認為“離”同樣也是指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暢通發展的,有時也會遇見一些阻礙。
由此可見,太極旗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正所謂和而不同,盡管韓國對國旗的認知與《周易》有些出入,但也證明了中華文化的強大包容性。
參考信息:
固原師專學報:韓國太極旗與漢文化因素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19世紀末日本沖擊下的中朝宗藩關系演變
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符號與國家象征: 晚清黃龍國旗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