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鐘筆下的生靈是東方意象的當代藝術詮釋。
磊落如人的仙鶴在宣紙上,長嘯唳天,宛若慷慨嘯歌,是心境、是詩意、是境界;生動傳神的青蛙在墨色暈染中逼真而寫意;蓬勃靈動的松鼠在虛實交錯間化作流動的視覺音符。這種超越形似的造型哲學,既延續了八大山人的文人傲骨,又暗合康定斯基點線面交響的現代韻律。
肖金鐘作品《臨風》
藝術家以枯潤相生的墨法建構朦朧詩境,在宿墨斑駁處可見宋代米氏云山的氤氳遺韻,于水色漫漶里窺見莫奈睡蓮的光影呼吸。微妙至極的灰調系統中,水墨滲透就像古琴泛音的漸隱,淡赭暈染恰似宋詞小令的意境,所有色彩都在臨界狀態保持著克制的張力,卻不為筆墨游戲而故弄玄虛,亦不以技法炫耀掩蓋本真。
“純粹”二字貫穿了肖金鐘八十七載的藝術人生。
這位將生命律動影印于畫面上的藝術家,用東方水墨重構西方光影,以西方油彩演繹東方詩意,在看似對立的藝術體系中尋找著永恒的審美真諦。
2023年2月18日,肖金鐘先生逝世,再難尋那抹清癯身影,藝術市場卻泛起陣陣漣漪,那不只是對其作品價值的重新認知,更是對一種純粹藝術精神的集體追慕。
從中央美院科班出身到北京畫院專業創作,肖金鐘的藝術軌跡始于系統嚴謹的西方繪畫訓練。大衛的造型嚴謹、德拉克洛瓦的浪漫張力、透納的光影碰撞、莫奈的色彩魔法,這些西方藝術基因經過東方美學的孕育,在《秋風·秋雨》《晨曦》等代表作中幻化為獨特的中國氣韻,畫面中那些看似未完成的留白,實則是肖金鐘精心構思的觀念呈現。大面積虛空中的孤禽,既延續了馬遠的簡約意境,又暗合賈科梅蒂雕塑的空間焦慮。肖金鐘用濕筆破墨制造的邊界模糊效果,消解了傳統中國畫的程式化構圖,讓觀者在虛實交錯中經歷禪宗"看山不是山"的認知革命。這種留白已超越技法層面,升華為存在主義的哲學思考,那些空白處涌動的不是虛無,而是等待觀眾用想象填補的永恒可能。他以水墨為弦,油彩為弓,在具象與抽象間編織出跨越文化的精神交響。
肖金鐘作品《聽濤》
肖金鐘筆下的藝術世界是一曲東方視覺詩:晨光中的蘆葦輕搖歲月,暮色里的野鴨戲水成詩。他將中國畫的“似與不似”哲學發揮至極,畫面經營超越物象表層,在“精妙”與“廣大”的對弈中構筑起空靈深邃的精神場域。那些看似隨性的筆觸,實則暗藏西方古典主義的造型功力;那些空濛的淡彩里,流淌著印象派對光色的敏感把握。
觀肖金鐘畫作如讀一卷立體詩詞,沒有黃荃的富貴,卻自得文人雅趣,不取徐渭狂放,獨守恬淡從容。在《月朦朧》的銀輝里能聽見秦觀的星漢私語,在《細雨潤無聲》的墨韻中可觸達陶淵明的東籬余韻。這種融匯中西的審美表達,使他的作品在國際藝壇屢獲殊榮。從東京到北歐,從聯合國展廳到華夏藝術殿堂,跨越文化的藝術對話始終保持著詩意的高度。
肖金鐘作品《驚夢》
當收藏市場為肖金鐘作品暗涌時,我們更應看見畫面之外的覺醒,那些搖曳的蘆葦記錄著藝術家對老莊意境的當代詮釋,靜謐的池塘倒映著孔孟精神的文化基因。在技法層面,他實現了西方寫實傳統與中國寫意美學的完美融合;在精神層面,他構建起“基于儒,染于禪,歸于道”的完整美學體系。這種創作既是對傳統文脈的深情回望,更是對當代水墨可能性的先鋒探索。
在藝術愈發喧囂的當下,肖金鐘留下的不僅是一批具有學術價值的作品,更是一面映照藝術初心的明鏡。當觀者在《聽濤》前感受心靈共振,在《暮雪》中體悟生命真諦,藝術家的精神早已突破畫框束縛,完成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永恒對話。這種超越生死的藝術生命力,正是對“純粹”二字最深刻的注解。
(文/桑干)
作品欣賞
肖金鐘作品《映月》
肖金鐘作品《夢鄉》
肖金鐘作品《睛窗》
肖金鐘作品《綠蔭》
肖金鐘作品《洪荒》
肖金鐘作品《月朦朧》
肖金鐘作品《暮雪》
肖金鐘作品《陽春》
肖金鐘作品《暮雨2》
肖金鐘《雛鳳》
肖金鐘作品《出塵》
肖金鐘作品《鄉韻》
肖金鐘作品《雨夕》
肖金鐘作品《晚睛》
肖金鐘作品《秋聲》
肖金鐘作品《—路漫漫》(心緒系列)
肖金鐘作品《兼程》(心緒系列)
文章轉自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